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關(guān)于人性問題大致有這么幾種觀點:一種是人性本善,代表人物為孟子;第二種為人性本惡,代表人物為荀子;第三種是無善無不善,代表人物是告子;第四種是善惡混雜,代表人物是揚雄。綜而言之,存在一元論與二元論兩種觀點分歧。首先主意先驗一元論的是孔子,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庇终f:“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苯又献犹岢觥靶陨啤币辉摚摀(jù)的重點是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庇谑撬f:“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卑讶诵员扔鞒伤,雖然這個比喻未必適當,但由此可看出他的性善立場。告子與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有過一場著名的爭辯,告子的論點是“性,無善無不善,即可認為善,可認為不善!彼J為: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或許由于孟子善辯,抓住告子“生之謂性”這一弱點,進而駁之曰:“既然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告子曰:“然!薄叭粍t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這一問使告子吃癟,無理可申,就此敗北。不過雖然孟子克服了告子,但至于人性是善是惡的問題始終還是懸案未決。此后,荀子提出性惡一元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取生而辭嚷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此外,老子與莊子當屬主性善一元論派,所以崇尚自然,返璞歸真;而申不害、韓非則屬主性惡一元論派,所以“尚刑名”。到了漢代,劉安等則從老莊學說,主意性善,《淮南子》一書的《人間訓》篇中說:“清凈恬愉,人之性也!倍偈嬖谌诵詥栴}上認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為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為之內(nèi)也”。這種論述的方法頗似荀子,而其意思則與告子雷同,但董仲舒并沒有保持先驗一元論,而是協(xié)調(diào)孟子和荀子兩家的學說。到揚雄出,主意人性善惡混雜的二元論。揚雄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也與?”此后,唐代的韓愈、李翱,以及所有的宋元明理學家,直到戴東原和譚嗣同,都對人性作了一番論述,或以有善有惡、性善情惡;或以性即是理,理即是性;或以理與氣的二元而論性,愈說愈玄。其中明代的王陽明給性的問題下了一個較為明白的定義:“無善無惡性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钡沁@四句話彼此間又自相抵觸,比如體與意的抵觸,這個能動的意是否是由體上起作用?如果是體上起作用,那么體中就應包含意即善惡的功效,何以說體是無善無惡呢?王陽明晚年也自覺不對,于是又作了補充,但仍未能把它徹底弄清說透。其實迄今為止也尚無一人將此徹底弄清說透。
清代的王國維主意性有善惡二元,他認為,中國哲學史上的性善性惡二元論比性善性惡一元論優(yōu)越,主意先驗的一元論也比性善性惡一元論高超些。
南懷謹指出,中國哲學史上人性善惡觀爭辯的要旨,其中最大的要害是界說不清,大家只從建立行動道德的要點爭辯人性本善本惡的定見,并沒有先把行動道德的問題暫且擱置一邊,先行嚴格探尋所謂人性的本身,它畢竟是什么?他們討論的都是以有了生命之后的人性行動作基準,而沒有論及先天形而上的人性本體論。所以只能說關(guān)于人性問題的討論尚停留在心理學、倫理學、遺傳學等范疇,與真正的哲學則尚有距離。
而殷山則認為,性和氣惡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善惡評價的對象是意志范疇內(nèi)的“行動”,不是性。性是天命所定,非人力所能左右。如有生必有逝世,饑要食,渴要飲,并無善惡可言。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