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般人來說想要畫出一幅好的作品來,如沒有基礎功的訓練,好像是異想天開。以我對繪畫的研究,也做過這樣一個勇敢的嘗試,就把畫畫當做一件輕松的游戲來玩,忘掉繪畫這個概念,用情,用誠摯的情感來刻畫你心坎的美,即使你沒有基礎也可以畫出詩意的生活畫面來,這是來自心靈的感悟。
只要你熱愛生活,加之對自然物質(zhì)的觀察、感受,你就具備這個條件。你就可以去寫去畫,人人都會寫字吧,書法就是一種藝術。沒畫過畫的人,拿起筆來先去協(xié)調(diào)色彩信筆涂鴉,把自己的感受繪出,這就是真實的作品。
引用一段愛伲族人阿秀博客里的一斷感受:“繪畫是自由自在的,為所欲為的,更是發(fā)自本性的發(fā)明,源自心靈的表白,與藝術中的潮流、中心、體制毫無關系,也不受任何學院教條和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束縛,是一種自言自語,一種本質(zhì)的流露,內(nèi)容多與個人生活、生存經(jīng)驗密切相干。”
這是畫家阿秀的心得。作為一個女性,特別是作為一個從小生活在西南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女性,在進入都市以前的那段生活印記,成為重要的發(fā)明資源。
“西雙版納景洪勐宋山幽深而沉默。茂密的原始森林籠罩著綿延的山麓,凌晨的霧氣靜靜地從山口涌出,在山麓圍繞的坪壩上鋪散開來,像一層白紗籠罩著遠處的古樹茶林,籠罩著近處的澗流小溪,籠罩著掛滿果實的多依樹和山間初開的櫻花;露水劃過竹林,撒在遍布落葉的土地上發(fā)出密密麻麻的沙沙聲!
那些朦朧的、夢幻般的、充滿神秘色彩的畫面和揮之不去的童年印象,將人與自然的多種元素進行解構與重組,就像民間的“百納衣”將種種生活碎片縫綴在一起,構成一個個神秘而紛紛的畫面整體。
大自然是繪畫的女兒,你把它過濾提升后,加上你自己的感悟,拿起筆來你就能畫出來,你也不要讓繪畫的框框的制約,心怎么想就怎么畫,只要你用愛好的色彩涂抹上去,這就是一幅不錯的作品。
由此看來,繪畫就是一種對生活的感受。不管是用刷子或者毛筆,必定要找到記憶的美好和初始的感悟及節(jié)律。一張紙是實的,但他又供給了虛,供給了空間。就在這個虛的空間里面,就在這時而充實時而空靈的空間中,那時而飽滿時而纖細的畫筆生發(fā)出了物質(zhì)的結(jié)晶。
幻想到的境界,無論其多遠,只要心中存有意象的語言,把幻想照進現(xiàn)實,畫出視覺里的那種自然美與視覺之外的意象之美,讓藝術語言沉浸在自己的一種獨具特點的天地中,應用抽象、解構、抒情的方法將其內(nèi)涵的詩意表達出來,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發(fā)明美,尋求美,辨別美與丑,這是每個都具備的素質(zhì)。只要具備這個素質(zhì),每個人都很有可能成為藝術家,或者至少成為他自己的藝術家,這樣其生命就活的更出色。
師法自然。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大批寫生和認真的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心中有了東西,才干畫出作品。美源于現(xiàn)實,源于自然,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一切藝術均來自生活的感受,在感受中提煉。二度創(chuàng)作。融入思想文化內(nèi)涵。一句話一首詩,一句話一個語境,一個意境一幅畫,一件作品。
中國古代哲學憧憬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和自然的親和、美滿和和諧,強調(diào)人對自然的順應,生命領悟的境界成績了東西方藝術境界的相融合,也沖撞出殘暴的超自然藝術圖騰。
多看,多記于心。累積多了,自然能分出好與壞,就如生活的經(jīng)歷。經(jīng)歷人生,品讀生活。文化生活豐富了,修養(yǎng)自會進步。經(jīng)濟學里有原始資本積累,累積的金錢和經(jīng)驗多了,其后的機會也就對了。對機會的把握也就強了,是一樣的道理。
創(chuàng)作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回想的過程。用靈魂去思考,其靈感就會層出不窮。觀察與記憶,就是提煉和共鳴的過程。眾多風物從方方面面匯聚而來,使其頭腦茅塞頓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