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的是中國教導遠景計劃終于出臺,人們期盼已久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招生愿望已有藍圖,一考定畢生的測驗制度也有望廢除。近些年來,人們對我們現(xiàn)行的“準科舉”式的統(tǒng)考反思日深,改革呼聲也日益高漲,國家教導部門在這個時候拿出這樣的改革計劃不能說不深得人心。
悲的是近些天來北大清華的“狀元門”也日益發(fā)酵,吵罵之聲也越來越高。北大清華之無聊且不必說。一面喊著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一面是被無情地擠降生界百名之外的成果,自己不去反思到底是為什么,自己不感到對全國國民有愧,反而如半老的徐娘夸獎著自己的香水和脂粉。這代表了一種文化心態(tài),中國最高學府的“教導家”們,至今還沉浸在科舉的狀元夢里。
由此,帶出了一個更加廣泛的話題,即網(wǎng)友的“裸考狀元”與“加分狀元”之爭。本來全國65名狀元中的29名有各種加分,才超過了其他“裸考生”而獲得狀元之稱。到底該不該加分,29名加分狀元與其他獲得加分的考生是不是貨真價實,或者加分到底公平與否,又把問題引向了縱深。
這種爭辯是有益的,有助于人們對問題深入認識。為什么要加分?其實也是為了補充單純以分錄取的不足,但是規(guī)定和履行有問題。首先這些加分并不必定體現(xiàn)才能,比如一些政治性加分其實就是權利的滲透。這是和以前的“烈士子女”等候規(guī)定是一脈相承的。其次有些加分雖然從本質上是積極的,如作文、奧數(shù)的獲獎和運發(fā)動二級以上證書,還有一些體現(xiàn)學生綜合才能,如“榜樣”、“三好”生等等。但實際履行起來卻是問題百出。這些加分非但不能客觀地體現(xiàn)學生才能,而且變成某些人的生財之道,各種的加分證書成為了權錢交易的標記物。這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心態(tài)和文化的悲哀。
于是第一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在這里產(chǎn)生了交集!督虒в媱澗V領》提出要“把增進公平作為國家基礎教導政策”,但在我們的社會現(xiàn)實中卻充滿著阻扼這種公平實現(xiàn)的各種因素。
重要的是我們沒有相應的誠信機制和國民素質。
不要說在將來的“綜合多元錄取”中是否存在的說走后門、拉關系和權錢交易的現(xiàn)象,只說平平常常的事情,F(xiàn)在學生都有檔案,檔案中有操行評語,而操行評語是將來綜合錄取學生的重要根據(jù)。現(xiàn)在的檔案怎么填呢,學生寫好老師簽字就行了。即便是將來都請求老師親自填寫,老師不實事求是怎么辦?再比如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F(xiàn)在的學生也有各種實踐,但事實上是學生可以參加,也可以不參加,到時候找個單位開個證明,比參加的成績不必定差,這樣的“社會實踐”也能作為將來綜合錄取的根據(jù)嗎?
當然,我們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誠信的國家,但我們的誠信只是建立在俠者的“重然諾”,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缺乏現(xiàn)代建設。因而重誠信更多地局限在私人之間,而沒有上升到社會層面,缺乏精致的社會機制和契約。比如教師可以對他的周圍的人——校長、老師和學生講誠信,但我不能完整保證他對社會也同樣講信用。細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如此。而在外國,一個商店賣盒假煙,開個假票,就可能使商店倒閉;一個學校推薦了假學生,全部學校的名譽敷衍受損,在我們這里會是怎樣呢?
“綜合錄取”,是借鑒的外國經(jīng)驗,可是我們還停留在一個古老的文化土壤上。廢除“準科舉是歷史的大勢所趨。藍圖是美好的,但道路很難。我們的目標是走向“公平教導”,但不建立一部精密的社會機器,成果可能適得其反。這就是我喜中的憂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