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最早接觸到的關于快餐文化還是小學時,我們的老師向我們宣傳外國人的講衛(wèi)生,說他們的手帕之衛(wèi)生,可不像我們,用臟了還去洗、去曬,一直到用破為止,他們是用過就扔了,不再要了。聽后何只耳目一新,簡直是訝然失語,半天,才回過神來,驚嘆他們太過富饒。
可是一眨眼、一眨眼的工夫,我們也就趕了上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看來我們不僅是趕上來了,而是富饒了一大截呢。
比如我十年前買的這一套商品房,質量之差,令我怒火中燒,卻又無從發(fā)作。一到雨季,北面的全部墻便如山之甘泉,細細地向內輕滲著雨水,倒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數(shù)日后墻上便參差著一道道斑駁的花花綠綠的霉點,雖也可作室內一景,可心里還是不太觀賞。屋頂上漏水的問題就更是不用說的了,樓上的漏到我家,我家倒也爭氣,也能及時漏到樓下。
不過回過火來想想還真的很不錯,我也就一眨眼、一眨眼的工夫就住了十年,問題還是老問題,倒也沒加新的弊病了。
忍不住翻抽屜,去尋我那當年訴諸它種種不是的稿子,想把它發(fā)上來,一則是十年之慶,再則是讓現(xiàn)今買房的朋友們看看,比之我當年,如今的房屋質量有多么的讓人為之高興,也算憶苦思甜吧。
我這邊尋得正歡時,那一邊卻是齊刷刷轟然倒了一棟十三層的高樓,又是令我簡直驚呆了,拿著稿子的手不知所措了。本來我孤陋寡聞的成果是快餐的范疇早已拓展到了住房,而我早十年的房屋只是現(xiàn)代快餐房屋的前身,比之現(xiàn)在的樓房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所以現(xiàn)實足以證明我們的富饒程度,連住房也是一次性的呢。
我不懂經(jīng)濟學,簡直是一無所知,忍不住想小聲地問一句,這樣的快餐工程是否是為了加快經(jīng)濟步伐,還是為了發(fā)明更多的財富?或是社會要進步要發(fā)展的必定性?要不那么多的建筑工人再去干什么呢?要不生產(chǎn)水泥的工廠的水泥再銷往何處呢?難道只造一棟房子就可以全家溫飽了?更何況絕大多數(shù)都是農村出來打工的呢,總不能眼睜睜讓他們沒事干了吧,而且樓房的倒塌還是比較完善的,只壓逝世了一人,沒撞倒其他任何人與建筑物,幾乎是完善了。
這些當然屬于經(jīng)濟學的范疇,我只能以一個家庭主婦的短淺眼光來懂得了。就像多年前兒子慎重其事地向我所提的建議,他說他突然想了一個好措施呢,那就是讓國家領導人多造些錢嘛,然后給每個人都發(fā)好多好多的,這樣大家就可以都成富翁了。我嗯哈著半天,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向他說明著這個建議的不合理性。
現(xiàn)在看來如果快餐樓房是為了加快經(jīng)濟的步伐,我倒想弱弱地提議一下,不妨用我兒子多年前提的建議,這個畢竟是不會壓逝世人的。
(記于2009年6月,但緊接其后便來了左一個樓脆脆,右一個樓危危,所以連發(fā)稿的興趣都被樓房壓滅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