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庸章句》序里,通貫“心的本體和心的美德”和“禪讓”的思想觀點,我認為該章充分地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美好品德和東方中國五千年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歷史文明的無限的博大精深和高屋建瓴,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無限升華中而還原于人性的真、善、美的本來面目,在良心的道德天平上樹立美好的品德而看到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達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禪讓”的、大同的美好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政治境界和理想境界,為今天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在了解和理解古人的十分局限的基礎上而一針見血地看到中國古人就已經(jīng)能夠有這樣美好的心靈和如此崇高的精神、政治、理想境界而感到我們黃皮膚、黑眼睛的華夏民族、特別是華夏民族的領頭人的無限的智慧與博大胸懷而增添無限的榮光和自豪,在“刻舟求劍”和“守株待兔”的典故中而正確理解和能夠認識寬容古人的思想傾向、眼界和知識水平的十分局限和某些偏頗。
在第一章《綱領》里,通過提煉“性”、“道”、“教”的觀點和“中和和諧”的思想,特別是闡述老子的“和諧有度”的思想觀點,從而使看到了我們人類“放縱是人的天性,克制是人的理性”的本來面目和本性。在無限的矛盾沖突和磨合中而看到了人類的“和諧有度”,而在“和諧有度”的人類世界里而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人類世界;在明白道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不斷完善、不斷修正錯誤的基礎上而達到人人“中和和諧”的理想境界;在以和為貴的人的天性與理性相結合中而創(chuàng)造世界和諧文明世界;在和的綱舉目張中而創(chuàng)造出人類社會的和諧美滿與幸福歡樂;在人類世界從動物世界徹底脫胎換骨過來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角逐中,在我們人類經(jīng)過千百萬年的變化發(fā)展中,在我們人類從愚昧野蠻向現(xiàn)代文明走來而努力達到和諧融洽、兼容并包、溝通團結、寬容恕讓的科學文明的理想境界。
在第二章《知人》中,通過闡述孔子“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這個觀點,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君子愛中庸,君子喜歡而正確行正道,所以君子始終能夠和諧有度而爐火純青并且游刃有余;而小人則害怕中庸,厭惡中庸,反對中庸,所以做起事情來的時候都是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和盲目蠻干,做事情不考慮后果或者十分的太過分,于是便產(chǎn)生了南轅北轍的后果。同時,在當今社會,我們在處理事務和工作中,一定要分清楚輕重緩急,舉一反三,靈活自如,誠實守信,重守信譽,做到事半功倍而切忌畫蛇添足而事倍功半。在古今中外,大凡能夠成大器者都是善于行中庸之道者,他們不倚不偏,中庸行道,融和恰當,適可而止,于是都能夠得道多助并且一舉成名而成為大器者。在當今社會里,這個觀點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新中國的征程上,一定要克服左傾和右傾的錯誤思想和簡單絕對化的行為,把握正確的航向和度量,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工作的重點,在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道路上更加快步前進。
在第三章《正心》里,主要強調孔子的“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行為和標準”的思想觀點。并且闡明了輕重緩急、剛柔相濟、循序漸進的深刻道理和方法、目的、意義。同時,通過闡述孫臏“日減鍋灶”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而使敵人龐涓麻痹輕敵、驕傲狂妄而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在任何的工作中,或者是做任何的事情,我們都要認認真真、一絲不茍,以最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工作和任何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夠干好工作和做好任何的事情,千萬不要“忽以惡小而為之,忽以善小而不為”。同時,一定要明白良心能夠移泰山石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道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就是說世界上知心一個確實難求,但是只要自己能夠真誠摯信,也可以夠贏得大家的真心,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探討人生的奧秘。同時通過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歷史典故說明只有百分之百的忍耐和循序漸進而不急于求成才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的秘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