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又一個人影浮現(xiàn)在我心頭,心里一動,一個名字脫口而出:或者郭嘉。
郭嘉,郭奉孝,世稱鬼才,曹操的第一謀士。
細讀官渡之戰(zhàn),我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全天下只有曹操才干有如此魄力。介紹官渡之戰(zhàn)的字里行間,我驚然發(fā)明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讀完一陣愕然,其理論性可比中國的孫子兵法。再次驚嘆,遂淺解。
第一是“道勝”。郭嘉眼光獨到的分析出,袁紹此人,志大而智小,生性疑慮,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混亂,為其情勢所羈。而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精通變幻,兩者相比,曹操自然“道”高一籌。
以此而言,虛禮的確是個害人的東西,一旦拘泥于情勢,不懂變通,就會固執(zhí)守舊,冥頑不靈,失敗在所難免。郭嘉很獨到的認識到破舊破禮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創(chuàng)新對一個部隊乃至一個國家作用。從這點分析看,幾千年的郭嘉竟有現(xiàn)代人的破舊創(chuàng)新思想。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yīng)歷史潮流,合乎道義。所謂義勝,這本是個虛幻的東西,虛幻的東西怎么說怎么有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本是奸雄,怎能說順應(yīng)歷史,難道順應(yīng)歷史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嗎?郭嘉在此打了馬虎眼。曹操固然奸雄,但天下爭霸,此時東吳權(quán)勢剛剛起步,能與袁紹匹敵的只有曹操,袁紹并不是統(tǒng)一中原的幻想人選,所以是歷史選中了曹操,而不是選的袁紹。這就是郭嘉所謂的“義勝”。郭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其遠見卓識乃人所不及。
縱然有以后的三足鼎立,但細細分析歷史不難發(fā)明,赤壁之后,三足鼎立,但劉備一直被動挨打,東吳和劉備聯(lián)合起來才干對付曹操,當然這是后話。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xiàn)實,漢末大亂,董卓自涼州起兵叛亂,是統(tǒng)治者“政失于寬”。此后漢室接近滅亡,董賊伏誅,各路兵馬紛紛起兵,一時袁紹擁兵自重,但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又加袁紹此人生性多疑,用人不當,剛愎自用,二子不和,且自私貪婪,真正的有才之士紛紛脫離。
而曹操“糾之以猛而高低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剛?cè)岵,在政策上懷柔,充分拉攏人心。在軍事手段上用強,紀律嚴明,治下嚴謹。在這方面,袁紹差曹操太多,曹操能勝,亦在情理之中。
第四是“度勝”。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袁紹此人的毛病,袁紹字本初,本初的含義本是要他以最初的端正心態(tài)來看待人或事。而袁紹外表寬厚卻心坎多猜忌,細看袁紹軍中將領(lǐng),任人唯親戚子弟。這一點,袁紹算是幫了曹操的大忙,駐守烏巢的將領(lǐng)淳于瓊是個十足的酒肉之徒,縱然壯烈戰(zhàn)逝世,卻湮滅不了他是笨蛋的事實。正因為他,曹操火燒烏巢才有可乘之機。
而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官渡之戰(zhàn)的最后時刻,許攸來投降,建議曹操偷襲烏巢,曹操不顧眾將士的反對采用許攸的看法,一舉攻破,博得官渡之戰(zhàn)的最后成功。諸如此類的事很多,從曹操的《短歌行》中可窺一二。由此可見,曹操在氣度胸襟上遠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謀略,在軍事戰(zhàn)中可以決定輸贏,而謀士則是一個部隊中的核心所在,一個將軍再英勇,沒有謀略,只能算是血氣之勇。而袁紹欠缺的正是謀略,而且臨事無策,優(yōu)柔寡斷。火燒烏巢前,謀士沮授建議再加派蔣奇軍防守淳于瓊的外圍,但袁紹未采用。謀士許攸又建議派輕裝騎兵迂回官渡偷襲許昌,搶走漢帝,即使不成也可使曹操因為許昌空虛而分兵,袁紹未采用,錯失了良好的機會。由此可見,此人剛愎自用,不善納諫。
曹操機靈果敢,“應(yīng)變無窮”。官渡之戰(zhàn),本是以少勝多,不被人看好,但官渡的轉(zhuǎn)機就因為曹操能采用別人的看法。面對袁紹的箭塔,曹操采用劉曄發(fā)明的“霹靂車”,慎重的采用謀士郭嘉,荀彧,荀攸等人的建議,在戰(zhàn)斗中尋得轉(zhuǎn)機,轉(zhuǎn)敗為勝。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