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是“德勝”。享受聲譽享受久了的人總愛好鮮花和掌聲,見不得批評與失敗,袁紹正是如此。沽名釣譽,喜受吹捧,也被此蒙蔽了眼睛。袁紹此人毛病太多,多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笆恐醚燥椡庹叨鄽w之”。這樣的人怎么不敗?可見,袁紹在官渡之戰(zhàn)中,已是強弩之末。
曹操也有毛病,毛病還不少,但曹操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正是這個優(yōu)點,讓他立于不敗之地,那就是任人唯賢,善納言路,并且知錯能改,以誠待士。曹操此人,出生并不好,所以討厭那些虛禮,因此也養(yǎng)成了“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的好習慣,正是這個好習慣,讓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并且務實的士人“皆愿為用”。
第七是“仁勝”。三國志上說袁紹心善,心懷憐憫,懷婦人之仁,見人饑餓,恤念之情況之于表,而對于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能消除袁紹在做戲,細讀三國,你會發(fā)明,里面的人物都很會做戲,劉備如此,曹操如此,孫權(quán)如此,那這個袁紹也不能消除。袁紹生于世家,未領(lǐng)會過什么苦楚,這么一個不貼近老百姓生活的人怎么能施恩于百姓,又怎么能靠仁義治天下?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而是一個跳梁小丑的悲哀。
曹操亦不是仁政的最佳人選,最佳人選應當是那位靠好運氣撐到逝世的劉備。但,就像我上面說過的,曹操會做戲,而且演技超高。郭嘉隱晦的指出曹操虛偽的一面,但在這亂世,曹操對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于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做戲,也要比誰做的更真。成果很明顯,曹操演技比袁紹更勝一籌。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于讒言,在歷史上有很多記錄,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郭圖把袁紹騙得團團轉(zhuǎn)。郭圖拘泥不化,烏巢之戰(zhàn)大敗,又在袁紹和張郃、高覽之間撥弄是非,重復無常、陰險狡猾,簡直是一個卑鄙小人的典范。袁紹用的是這樣的小人和庸才,他怎能克服曹操?而沮授,這個可憐蟲,戰(zhàn)斗剛剛開端,他就獻了一個良謀,盼望搞持久戰(zhàn),以耗費對方的糧草然后取勝。但這不符合急于求勝、氣勢洶洶的袁紹的心理,他認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軍心”。成果可想而知,沮授因這一次獻計而獲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軟禁于軍中。像袁紹這樣的庸主,混雜是非,不辨忠奸,焉有不敗之理?
而曹操則是非分明,“御下以道,浸潤不行”,雖然說得有點夸張,但相對于袁紹來說,曹操是明主中的明主,這只怪袁紹太昏庸,白白的讓曹操戴了這么一頂高帽子。郭嘉從深處分析二人的性格差別,以及部隊的組織路線,人員散布狀態(tài)的方面的情況。確確實實的得出曹操勝于袁紹的第八條真理。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既然是非不分,當然不能公平的看待手下的將士和謀士。三國事個亂世,識時務的好漢英雄都會擇良木而棲,這是全部歷史的走向,袁紹好像疏忽了歷史的潮流,他認為他袁紹天下無敵,有才干的謀士不重用,盡用些雞鳴狗盜之徒。還被這些人蒙蔽雙眼,賞罰不明,是非不分。試問群雄爭霸,爭得是什么?是人才,是戰(zhàn)略。中國兵法有云:國無智謀之士不強,君無智謀之士不立,事無智謀之士不成,兵無智謀之士不勝。將才,謀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士。所以說,文治,袁紹很失敗。
相對袁紹來說,這一方面,曹操做的很好,這也是曹操的高超之處。曹操對于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賞罰分明,眾人臣服。曹操充分發(fā)揚了精英治國的戰(zhàn)略安排,其意義可比現(xiàn)代的科學技巧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戰(zhàn)略思想。難能可貴的是曹操把這一理論化成實踐加以利用,幾千年前的曹操還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覺悟。
第十是“武勝”。兵家之戰(zhàn),重在謀略,重在陣法。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斗,受很多條件的制約,所以兵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用兵之道,貴在神速。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這是袁紹的悲哀,上面也說過袁紹出生軍閥世家,紙上談兵較多,雖然作戰(zhàn)無數(shù),卻不得要領(lǐng),又聽不進別人看法。袁紹團體有一個將軍天生神勇,卻棄而不用,反而用酒肉之徒淳于瓊。如此主上,如此將領(lǐng),焉有不敗之理?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