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一說由來久已,琴者,禁也。古人鼓琴,起風(fēng)云而來玄鶴、通神明而阜民財(cái)者,以和感也。當(dāng)然這是被神化了的中國古琴,在漫漫歷史的過程中,古琴作為士大夫階層、文人墨客的最愛,風(fēng)雅也好,附庸也罷,真正的中國古琴需要有良好的心情來撫彈,也就是道家說的安靜無為,一如儒家的中庸之道。
古琴的造型精美,古人說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其中我最愛好的是九霄環(huán)佩琴,她把晉代的安靜無為和唐代的雍容華貴完善的聯(lián)合在一起,蛇紋斷布滿全身,是著名的伏羲氏古琴。
古琴分十四式,而最著名的有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jī)式、蕉葉式、神農(nóng)式。
古琴因年代久遠(yuǎn)而形成多種斷紋,常見的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龜紋斷。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如擊玉磬,外表古老雅觀,藝術(shù)性濃郁,所以更為寶貴。
琴身,把儒家的思想徹徹底底融合在里面。
琴身有岳山,為琴的制高點(diǎn)。有龍池、鳳沼、承露、弦眼等。上山下澤,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物,尊卑貴賤,秉承兩極,暗合陰陽。
我認(rèn)為,彈奏古琴,最重要的是一個(gè)“合”字,合世界萬象,合萬物之法,合晴天朗月,合陰陽兩極,合天地人。彈琴的最高境界是把琴與人,天與地,陰與陽緊緊地聯(lián)合起來。
而七弦之道,源于舜,成于周文王周武王。
相傳古琴初被舜定為五弦,內(nèi)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后來文王囚于羑里,抑郁難耐,懷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人心所向,加弦一根,是為武弦。七弦古琴就出生了,于是古琴曲在中國歷史上叮叮咚咚的響了幾千年。
七弦論,最多的還是代表儒家思想,一數(shù)七弦,包容春夏秋冬,君臣民事,乃至世界萬象。
一弦屬土為宮。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沉重而尊。故曰為君。
二弦屬金為商。金星應(yīng)秋之節(jié)。次于宮。弦用七十二絲。能決斷。故曰為臣。
三弦屬木為角。木星應(yīng)春之節(jié)。弦用六十四絲。為之觸地出。故曰為民。居在君臣之下為卑。
四弦屬火為徵;鹦菓(yīng)夏之節(jié)。弦用五十四絲。萬物成美。故曰為之事。
五弦屬水為羽。水星應(yīng)冬之節(jié)。弦用四十八絲。湊集清物之相。故曰為之物。
六弦文聲主少宮。文星柔以應(yīng)剛。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聲主少商。武星剛以應(yīng)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古琴的七弦被參加了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嚴(yán)格的階級和尊卑制度,群體相協(xié),分禮樂常綱,循規(guī)蹈矩。
古琴七弦論自古傳播,相對儒家入世來說,我更愛好道家的降生思想,安靜,無為而治,為所欲為。
古琴的指法亦傳播了幾千年,變了又變,改了又改,到如今,已有一個(gè)系統(tǒng)的指法,右手指法重要為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疊涓、撮、滾、拂、歷、雙彈、打圓等。
左手指法重要分為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聲等;粲幸、猱、撞、喚、進(jìn)復(fù)、退復(fù)、離開等。
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或按或揉,或勾或挑,大拇指則重按輕挑,一個(gè)完善的琴音便從古琴上飛出。
彈琴,小拇指幾乎是過剩的,用的最多的是其他四指,當(dāng)然也不能只按部就班的按照這些指法,琴是一種隨心的樂器,就像佛家說的隨緣,隨情,隨便。
不知不覺中,古琴又沾染了些佛家的隨性思想。所以,在我看來古琴是中國哲學(xué)的啟發(fā)者。
若說古琴音色,非心中有丘壑者不能彈出。
彈琴只有三聲是要害:散聲、按聲、泛聲。
泛聲之說,根據(jù)琴徵選音,不借助于壓弦,得到自然之樂音,可通玄冥之境,模仿上天的弦樂,是最清純的聲音。散聲,讓樂律在地下回響,弦按律來調(diào)劑各音次序,循序漸進(jìn),規(guī)行矩步,這是模仿地上聲音,沉重渾厚,屬于昏濁的樂音。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