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揭曉的鄰近和高層的頻繁調研,關于房產新政即將松綁的傳言在坊間熱議,并且言之鑿鑿,試舉幾例:
其一,媒體報道,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各銀行悄然轉變此前“原則上暫停發(fā)放”的做法,重新“開閘”第三套房貸。以杭州為例,前不久一些銀行出臺了三套房貸款細則。其中,對于第三套房,銀行大多請求首付五成半,利率以基準為基礎上浮15%~20%。而上海對于二套房貸認定也開端“適度寬松”,在實際操作中以“認貸”,而不是三部委明白規(guī)定的“認房”作為認定標準;其二,《上海證券報》7月10日報道,6月底,中央高層委托有關機構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進行樓市調研,并且征求民間研究機構看法,據報道,參與此次深圳地區(qū)調研的本土機構房地內參的總經理尹香武向記者流露,中央較為擔心現(xiàn)有政策對經濟造成誤傷。
于是,在這些真假難辨的傳言下,關于房地產調控政策即將松綁的論調甚囂塵上,一些開發(fā)商、學者和機構更是斷言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房地產調控已經結束。而之所以有如此論調,最重要的原因是對下半年中國經濟下滑態(tài)勢的擔心,在最近高層的頻繁調研中,高層對中國經濟下半年的走勢見解謹慎,而溫總理在湖北等地考核時關于中國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的言論,更是被很多人視為未來宏觀政策松綁的一個信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處所政府、開發(fā)商乃至學者們對于剛剛實行不到三個月的房地產新政提出了可能放松的斷定,在某種程度上也絕非空穴來風。
的確,如果銀行悄然松綁三套房貸,對于成效尚不明顯的新政畢竟意味著什么可謂不言自明,本輪房地產新政之所以被譽為史上最嚴,無非是履行了罕見的信貸政策,對購置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款比例進步至全球最高的50%,而對商品住房價格過高、上漲過快的地區(qū),銀行可暫停發(fā)放購置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貸款。同時,住建部等在6月份出臺的第二套房認定標準也履行了前所未有的“認房不認貸”的嚴格標準。因此,本輪房地產的嚴格程度源于嚴格的信貸政策,如果部分城市的銀行基于形勢的斷定,悄然放開三套房貸,則勢必會被全國各大城市的銀行效仿,并演變成全國一致的“銀行放水”邏輯。三套房貸放開之后,二套房貸以所謂的“改良性住房”之名放開就只是時間問題。如此,幾乎可以斷定,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房產新政”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因為銀行再一次的“自發(fā)舉動”,將面臨全面潰堤和夭折的危險,所謂史上最嚴新政很有可能成為“史上最短”的房產新政。
可以想象,如果本次房地產新政再次夭折,最起碼可以斷定,房價在沒有回落的情況下將再次迎來報復性的反彈。以最典范的2008年底的“救市”為例,信貸政策放松的成果不僅讓房地產起逝世回生,更是迎來了極其猖狂的暴漲,銀行的大批信貸通過各種道路進入了房地產市場,民間資本在投資實體障礙重重的情況下借助寬松信貸撲向房地產市場,而一些企業(yè)更是放棄了本業(yè)殺入房地產,中央120多家企業(yè),投資房地產的高達78家,由此演繹了房地產歷史上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絕地回擊,房價在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之后將絕大多數大眾遠遠拋在了身后持續(xù)狂奔,政府多年調控房地產政策的信用飽受質疑。
不可否定,當前,中國的經濟雖然不斷定因素很多,但在全球經濟處于艱巨復蘇的后危機時代,總體形勢仍然屬于全球最好的。在一季度增加11.9%的情況下,基于預防經濟過熱和資產價格泡沫以及通脹對經濟的要挾的考慮,通過調控保持適度的增加,全年達到9%左右的增加沒有多大問題。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在7月4日也發(fā)表文章指出,全球經濟“不可能短時間內兩次被閃電擊中,中國經濟減速很正常”,對全球經濟的未來和中國經濟的增加依然看好。我們也認為,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增加從來都不是問題,一些人對于中國經濟的擔心的確放錯了處所。中國經濟從二季度開端,增加的確在放緩,但只是從一季度較快的12%左右下降到9%~10%,依然屬于全球最快的經濟體。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真正需要關注和下決心解決的依然是結構調劑和轉變發(fā)展模式,依然是治理以高房價為代表的資產價格泡沫。如果一有風吹草動,就惶恐失措,輕易放棄調控政策,既不嚴正,也缺乏歷史的擔負。一旦全國銀行都悄然放水,房地產再次迎來一次可怕的報復性反彈,不僅政策的公信力將嚴重受損,中國經濟將真正被房地產帶入萬劫不復的危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