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瀛瀛大國。兩千年光輝殘暴的歷史文化,著名的禮儀之邦。從來都把臉面放在一個很高的地位。婚喪嫁娶,講究的是氣派,尋求的是排場,在乎的是人氣,不怕的是鋪張。只有這樣,主人臉上才有光榮!傲卟皇茑祦碇。”說的是高傲,講的是尊嚴。這個氣節(jié)是對的,但我們還是要分場合和形勢,不能濫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今的社會,競爭激烈。有很多時侯都需要我們放下臉面,來面對眼前的一切。比如一個走街串巷的小販,如果他羞于見人,不敢吆喝,那他推著的貨物走一天,走十天,也不見得能賣出去多少。他要賣的首先就是吆喝,然后才是東西。說的廣一點,全部商界在必定的規(guī)矩之下,都要放開了去競爭。這里面都有一個臉面的問題。再說跑業(yè)務的,放下臉面好像更為重要。因為一天下來不知道要吃多少閉門羹,如果礙于臉面,真的是沒法干下去的。
記得趙本山和范偉演的小品《打嗝》里面就有這么一段,當趙本山聽到范偉和高秀敏有一段不詳的過去時,他很氣憤,但面對金錢的誘惑,他雙手捂臉,用力的把手順著臉頰抹下來,接著摔到地上。這個情景很是形象,也賺足了觀眾的掌聲。
同時,“不要臉”也是面對艱苦和挫折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你不要臉了,闡明你敢于拋棄一切別人不敢拋棄的東西,真正的去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的挑釁。試想,世界財富大王比爾.蓋茨,他如果整天瞻前顧后,確定不會有今天的成績。韓信如果不能忍一時胯下之辱,那他當用的巧,用的妙,用的出神入化,才是真正的“功力”。
我們北方這邊罵人的時侯,有時侯會說:“你的臉皮比那二十四層城墻的拐彎處還要厚!”說句玩笑話,如果你的臉皮真有那么厚,(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那你真可以說是刀槍時可能就一命嗚呼了,哪還有后來的傳奇故事?
當然,這里有個“度”的問題。就像事物有它的兩面性一樣,我們要把“不要臉”的藝術不入,水火不侵了。
現在,我們不妨推廣一下,兩人會晤打召喚,不要說:“你好!”改為說:“你還要臉嗎?”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情景?--此乃無稽之談,權當笑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