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一詞,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被叫得很響。這本無可非議,但若被懂得得過于時興以至于喧賓奪主,那就荒謬至極、謬誤自見了。說白一點,市場只是個場合或平臺,在市場與利潤之間衡量孰輕孰重,無異于在戰(zhàn)場上決策奪城還是斃敵。中國古代有個“買櫝還珠”的故事,諷刺的就是重客體輕主體的本末倒置現象;古人還說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用這句話去問一問“讓利說”的擁躉者:既然利潤都讓了,還要市場做啥子呢?
一個有趣的發(fā)明:在民營或外企的報道中,很少能聽到“讓利不讓市場”的聲音,倒常有耳聞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為了利益考慮,主動退出了部分市場甚至部分行業(yè)。而在一些國有企業(yè)、產權不明晰或改制不到位的企業(yè)以及傳統(tǒng)比重比較大的企業(yè),上述口號往往較有空間。但這類企業(yè)中,效益流失是令人頭痛的頑疾。是否可以妄自推論:“讓利不讓市場”的高調,在必定程度上為一些蛀蟲、碩鼠的行動供給了理論根據或戰(zhàn)術保護呢?人們不禁要問:利都讓給了誰,是否非讓不可?讓利的可操作性如何,有沒有底線?企業(yè)經營猶如逆水行舟,假如遇到艱苦就讓,那何必要費事勞力玩這個呢,改高臺跳水不更輕松、更瀟灑嗎?
毋庸置疑,不少企業(yè)管理人員在宣傳“讓利不讓市場”的經營理念時,是出于建設性的正面考慮,是好心好意。然而,這未必能避免觀念上的的昏庸與糊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濰縣為官時寫下了“難得糊涂”的“名言”,可他也許不知道,老濰縣的“糊涂”還有“里糊涂”與“外糊涂”之分。換言之,一個企業(yè)如果只是對外宣稱“讓利”,尚可懂得為一種姿勢,而自己心坎應始終蘇醒,利潤是絕對不可以輕易拱手相讓的,策略必定是內外有別的?涩F實的問題是,許多企業(yè)熱衷于在內部尤其是在營銷人員中,不遺余力地灌輸這種理念,稀里懵懂地將其奉為應對市場困境的“葵花寶典”,這就真有點“把糊涂留給自己,把明白留給別人”之嫌了。
作為任何一個經營人員,都不應忘記另外一個更正面也更嚴謹的提法:利潤最大化。事實證明,不放棄任何利潤可能,千方百計從市場中獲取利潤,百折不撓地尋求利潤極限,才是所有成功企業(yè)的金科玉律。雖然利潤最大化并不排擠機動的價格策略,但必須強調,機動的價格策略的終極目標仍然是利潤最大化,而決不能草率地等同于馬馬虎虎的“讓利說”。
綜上所述,“讓利不讓市場”的提法不夠周密、科學,不應當提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