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繞不開“說話”關
編者按:國際化,正席卷中國城市。潮流涌動之中,既有香港、上海一類已經頗具國際氣質的都市,也有西安、昆明等意欲大步邁向國際的第二梯隊。然而,面對外來文化和眾多移民對本地文化的沖擊,各地的反應卻頗令人尋味。開放前沿的上海人表現(xiàn)出對吳儂軟語和海派文化的戀戀不舍,地處三秦之地的西安則將學英語誦唐詩視為培養(yǎng)國際市民素養(yǎng)的入口,控制幾門外語更成為昆明公務員的必修功課。相比之下,“三文兩語”并存之下的香港市民,倒也生活得泰然自若。
方言、普通話、外語,“說話”風波正與大城市不期而遇。
上海
“上海話”風波難平
本報記者 姜泓冰
電臺風波點燃“戰(zhàn)火”
2009年,關于“上海話”的風波從年頭刮到年尾。
這一年的2月4日,新民晚報社區(qū)版刊登文章《新好漢闖蕩上海灘,不限戶籍個個精英》。這篇本意力贊上海城市開放的文章,卻引發(fā)了一場文化“地震”。
“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xiàn)。該文在描寫上海市井時的一句話觸怒了許多上海讀者和網(wǎng)民,一時間擂鼓陣陣。以外地人和新上海人為主的一方嚴詞鞭撻上海人太排外,不寬容;“正宗”上海人則憤而表現(xiàn)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不愛好、不認可上海文化的人,就不可能融入上海。
由于反應強烈,新民晚報社區(qū)版編輯部在其官方論壇上發(fā)表一則致歉聲明。一天后,作者李大偉也在網(wǎng)絡訪談節(jié)目中認錯。
這場大討論直至年底才漸漸平息。隨之,一場“電臺風波”,再度點燃保衛(wèi)“上海話”的戰(zhàn)火。
同年12月23日,上海電臺《音樂早餐》節(jié)目間隙,主持人用上海話聊天逗趣。一名聽眾發(fā)來一條短信:“求你們不要說上海話了,我討厭你們上海人!”主持人就在節(jié)目中說:“這位聽眾,請你以一種團成一個團的姿勢,然后,慢慢地、以比較圓潤的方法,離開這座讓你討厭的城市,或者討厭的人的周圍!甭牨妵W然,一場城市文化之爭,再度由“上海話”為起點,蔓延開去。
經濟之爭放慷慨言風波
“我沒有想到,一個星期被罵下來,罵我的人大多數(shù)不是老上海人,而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事后,李大偉如是說。
該文并非新作,選自李大偉2006年出版的隨筆散文集《上海市井》,當年并未引起任何爭議。如今惹動宏大的風波,大大出乎作者意料。
李大偉認為,2009年恰逢金融危機,上海就業(yè)形勢嚴格,外地人仍在不斷涌入,“這就導致了一部分上海人對外地打工者的不滿情感。這種情感一旦找到出口,便一泄不止!
而在專家看來,這類由“上海話”引發(fā)的地區(qū)文化之爭,是打算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必定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國民網(wǎng)一篇評論分析說,近幾年,上海人才加速流動,“新上海人”來了,房子難買了,名校難進了,工作難找了,曾經依托打算經濟而營造起來的上海人的優(yōu)越感備受沖擊。
地區(qū)文化論爭之下,其實是經濟利益之爭,面對這一場必定到來的轉折,無論從經濟還是精力層面,上海人和外地人都沒有做好籌備。
“寬容才是最大的價值”
2009年至今,周立波和“海派清口”的走紅,似乎也給上海地區(qū)文化帶來了復蘇與蔓延。
戲院里,周立波用上海話講述上海市民的往昔生活、當代市井熱門話題。他半真半假地拒絕與郭德綱同臺,表達的方法是,“一個喝咖啡的怎么會和吃大蒜的在一道”。這句過激且褊狹的話,和他拒絕上春晚的姿勢,都讓上海市民有了群體共鳴。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天綱分析說,周立波讓上海人感受到一種派頭和尊嚴。有網(wǎng)友甚至說:“周立波最大的貢獻,是重建了上海人說上海話的信心,重新奠定了上海話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區(qū)的地位!
而在幾個上海本地著名論壇里,“正宗”上海人以上海話發(fā)帖、寫故事、帶著點兒地區(qū)驕傲感的交換,也有增加的趨勢,打著的旗幟便是“保衛(wèi)上海話,保衛(wèi)上海文化”。上海電視臺里,方言節(jié)目收視率頗高。上海話與上海文化,進入了一些幼兒園的教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