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絕纓報效。明代的俞琳在他編著的《經世奇謀》中講述了這樣的故事:楚莊王和群臣宴飲,天黑了,一陣大風吹滅了燈燭,有一個人突然拉了一下美人的玉手,美人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并告訴了莊王。莊王不露聲色,機靈地說“今已飲,不絕纓者不歡。”命百官都要扯斷帽纓,再重新點燃燈火并命名曰:“絕纓會”,又叫“平安宴”(不然就會有人有血光之災,人頭落地)。兩年后,晉楚交戰(zhàn),有一將士英勇異常,在陣前五次交戰(zhàn)五次獲敵首級,莊王感到奇怪,便問緣由,此將答復說“昔者絕纓會上,蒙王不殺之恩,思以頭血濺敵久矣!”此戰(zhàn),楚國取得了成功。假若楚莊王為顧王者尊嚴而無安撫和體恤之心,沒有仁愛之德的話,當時嚴查牽美人之手而絕纓之人,則晉楚之戰(zhàn)中必少一員虎將,再者,如若楚莊王是一個為顧顏面,心胸狹窄,表里不一,秋后算帳之陰險小人的話,也必看不到“五合五獲首”的壯闊畫面,也必聽不到“頭血濺敵久矣!”之誓言;钊艘幻,活命之人定當舍命相報,恩澤一方,被恩之士定當鼎力相幫,且恩德不忘。
四、叔敖埋蛇。劉向《.新序·雜事一》:孫叔敖年少之時,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其母問其故,叔敖對曰:“聞見兩頭之蛇者逝世,向者吾見之,恐去母而逝世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逼淠冈唬骸拔崧動嘘幍抡,天報之福,汝不逝世也!奔伴L,為楚令尹。未到任而國人都知道他的仁德了.。見兩頭蛇的人會逝世,這雖是一迷信說法,卻嚇壞了年幼的孫叔敖,可是仁慈的他不愿更多的人遭此“厄運”,便“殺而埋之”,可見心腸之純美,還是其母說得對“有陰德者,天報之福”,孫叔敖不僅未因見兩頭蛇而逝世,反而因他的善行,上天賜福于他,好人有好報。長大后讓他做了楚國的令尹之職,并且仁德廣播,美名萬古長青。
五、庾亮留馬。的盧馬是額上有白色斑點的馬,古人認為這種馬妨主。伯樂在《相馬經》里這樣描寫白盧馬:“的盧,馬白額入口至齒者,名曰榆雁,一名的盧。奴乘客逝世,主乘棄市,兇馬也!币馑际钦f,誰得這樣的馬誰就倒楣,正因為相馬大師伯樂也這樣說,所以,在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德行》中就有了東晉時代庾亮留馬的故事,庾亮駕車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告訴他,此馬會傷主,叫他把馬賣掉。庾亮說:“賣它必定就有買主,那就要害那個買主,難道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就轉嫁給他人嗎?從前孫叔敖打逝世兩頭蛇而埋掉,以免后來的人看到,成為古之美談。我效法他,不也是很曠達的嗎?”瘐亮的豁達大度睿智與仁德,史書中有記錄,可以參考《晉書》中有關內容,而在此故事中,庚亮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寧可不安己,也不移于他人”的做法,讓人心生敬佩,這樣的人,難怪他一生享盡榮華。
仁德之人,上天佑之,鬼神敬之,大眾信之。人皆有向善之心,有感恩之德,行善積德,總有回報,近者裨益已身,遠者澤被子孫,故不以善小而不為,和諧社會,仁德先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