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君王用人必定離不開忠臣也離不開奸臣。狄仁杰不愿做奸臣,但也不愿做那種愚忠而天誅地滅的忠臣,于是他選擇做一個智慧的良臣。他在君王與百姓心里首先建立了良臣的形象,他愛民如子,不懼權要,敢于進諫,剛正不阿,在君王面前留下了忠臣的印象。他也知道選擇做忠臣確定要付出一點代價,但他又知道如何應用智慧幫自己化解災害。他平生遇到最大的一次災害就是被武承嗣陷害。
那時狄仁杰官居宰相,正是武承嗣地位顯赫,遲疑滿志之時。他認為狄仁杰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于是勾結酷吏來俊臣誣陷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逝世!眮砜〕急破鹊胰式艹姓J“謀反”,狄仁出色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我乃唐臣,謀反屬實,情愿受逝世!”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便將狄仁杰等收監(jiān),待日行刑,不再嚴加看管。狄仁杰偷偷地寫了一封信,放在棉衣中神不知鬼不覺地讓家人帶出獄交給了武則天。武則天于是召狄仁杰等“謀反”的大臣面詢:“你們?yōu)楹我姓J謀反呀?”狄仁杰從容不迫地答道:“如果不承認,恐怕早已逝世于鞭笞之下了。”武則天查清事實,于是下令將他們釋放。就這樣,狄仁杰應用自己的才智計謀讓自己逝世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鏟除后患,多次奏請誅殺狄仁杰,都被武則天拒絕?磥淼胰式苁呛艿梦鋭t天之心的。狄仁杰跟武則天的君臣關系之好也是史上公認的,這正是狄仁杰智慧的體現(xiàn),也是他人生成功并能善終的重要原因。
那么狄仁杰是如何捕獲武則天“芳心”的呢?眾所周知,當時武則天顛覆李唐王朝自立為帝時,身邊反對的呼聲幾乎成一邊倒的偏向。這些人有些固然是為自身著想的小人,但不少是為國家著想的忠臣。但這些忠臣陳腐不化,以致最后腦袋都被武則天搬了家。
自古政壇是最黑暗最可怕之地,在中國傳統(tǒng)封建制度下,政治則以一種更為陰險更為猙獰更為冷淡的面目呈現(xiàn)。而狄仁杰當時所處的正是李唐與武周王朝更替的非常時代。武則天為了登上帝位,六親不認殺子殺女,又實行“告密酷吏”的可怕政策,弄得朝野高低人人自危,腥風血雨。那些不識時務者,食古不化者,紛紛鋃鐺入獄,人頭落地。就在舉國高低一致反對武則天,武則天大施淫威,大開殺戒弄得滿城風雨的時候,狄仁杰卻保持沉默,只是依然堅守崗位,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盡可能地減少酷吏們造成的喪失。他不反對并不是說他不忠于李唐王朝了,也不是說就他同意武則天做皇帝了,當然他的思想也不那么陳腐,并不認為女人就必定不能做皇帝,或者必定做不好皇帝。而是因為他知道,以當時自己之位卑德薄,人微言輕,反之無益,不如保存力量,以待將來。武則天代唐稱帝后,他更是積極合作,主動參與,在他看來,既然武則天當皇帝這件事?lián)跻矒醪蛔。蝗缗浜纤,讓她做好一個皇帝。這樣才是對國家國民最好的負責。何況武則天遲早要逝世,只要能讓她在逝世后還政于李唐,自己也仍不失為忠臣。為此,他就更應當和武則天合作,以便在立嗣問題上有更多的發(fā)言權,也能為將來政權的交替打下堅實的基礎。事實最后證明,狄仁杰這種做法是對的。
狄仁杰由此深獲武則天之心后,就開端布下棋局,讓武則天慢慢走入自己的騙局。
隨著武則天的老去,立儲之難事擺在了武則天的面前。這里又要提一下武承嗣,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他始終認為自己在“大周革命”立下的功勞最大,在武氏宗室里年紀也最大,又曾襲封周國公,應當當武氏皇帝的皇太子。惋惜他幾乎一無所長,完整是另一個扶不起的“阿斗”,無德,無才,無頭腦,無尊嚴,無人緣,人見人嫌,又如何能立之?武則天的另兩個侄子武三思和武懿宗也是半斤八兩,沒有一點政治頭腦。武則天很為自己娘家人的不爭氣而惱火,卻也無可奈何。倒是她的兩個兒子還將就著行,可是如果將皇位傳給兒子,不是等于將江山交還給她丈夫李治了嗎?武則天實在心有不甘。那么女兒又如何?如果傳給女兒,豈不是把江山白白送給女婿?那更不甘心了。武則天打敗了李唐王朝,可是斗不過封建傳統(tǒng)文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