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我想就是介子推不善于在晉文公跟前溜達的緣故)。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山,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抱著一顆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讀史讀到傷心處!介子推的故事已經過去2000多年了,無論介子推體現(xiàn)了一種迂腐愚昧的腐朽思想,還是弘揚了一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總之介子推就是個老實的不能再老實的老實人。這個老實人將老實人的人格魅力演繹到了極點,將這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寶貴人格力量留給了后人。但是后人是不是從這種悲哀中吸取教訓、進行了自身反省,公正的對待老實人呢?結果恰恰相反,在當今被物質與名利充斥的社會中,老實人吃虧卻變的越演越烈,老實人越來越沒有立足之地了。
社會需要老實人,社會更應該崇尚老實人。老實人吃虧還是吃香,與整個社會的價值去向有著很大關系。不能讓老實人吃虧,這是一個人人都會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按這個道理辦事。在一些人眼里,老實人竟成了傻瓜、無能的代名詞,似乎吃虧是理所當然的,老實人不吃虧誰吃虧?這說明:不讓老實人吃虧不是一種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把老道理再擺一擺,并努力拿出一些辦法、制度來公正的對待老實人。
大概說來,可以把老實人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天生的老實人,這種老實人繼承了先輩的基因,耳濡目染的是老實人、老實事,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做事任勞任怨、為人淳厚實在的品格,實誠有加,訥訥于言而又謹慎;另一種是修來的老實。這種人生性不憨、頭腦不鈍,是非感明確,辦事能力很強,不屬于“天生老實”一類,但把做老實人當成一種修養(yǎng)和境界,善于琢磨事,不愿琢磨人。無論哪一種老實人,我們的社會都需要,都不能讓他們吃虧。
但令人遺憾的是,時下老實人受冷落、被虧待的現(xiàn)象依然處處存在:有的埋頭做事、不是張揚、真正做到了把自己當作一塊磚,哪里需要那里搬,可是一有好處,卻往往因為不會“鬧夜”而“無奶可吃”;有的潛心鉆研、心無旁騖,成為業(yè)務骨干、技術尖子,勇于挑重擔,敢于打硬仗,但由于不愿提要求、不會講價錢,常常被當作“螺絲釘”始終擰的緊緊的,還美其名曰“能者多勞”。相反,那些善于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的聰明人、能耐人,卻總是事情沒多干、好處沒少得。老實人吃虧,投機者得利,是對老實人的不公平,也是對投機這的縱容,后果貽害無窮。
敢問當今的晉文公,何時才能不讓老實人吃虧?何時才不讓介子推的悲劇重演?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