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速膨脹,是“拆”還是“保”?名人故居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么?究竟如何“!辈庞鞋F(xiàn)實可行性?透過名人故居的當代命運,我們又看到文化遺存保護的哪些局限性和哪些迫切性?
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擺在當代人的面前。
“救救遺產(chǎn)”!“搶救名人故居”!“莫讓遺產(chǎn)在我們的手中斷代”!近年來,這類聲音越來越大。
歷史觀念問題,實踐法規(guī)問題,等等,如何解決?
在此將有關(guān)問題拿出來探討,冀望能夠交流信息,謀取共識,讓文化遺產(chǎn)能夠“長居久安”。
——編者
是只用“名”,還是看重“人”
名人故居進退兩難
馮驥才
說到當前名人故居的話題,馬上想到一個詞兒:進退兩難。
一邊是歷史巨人的故居被推土機一個個夷平,城市失去了自己這種靈魂性確鑿的存在,泯滅掉一份份珍貴的遺存,城市因之一點點減少它歷史積淀的厚重;一邊卻是一個個名人故居被作為旅游的景點與招牌“開發(fā)”出來,亮閃閃推到人們面前?墒,待走進這些重新“打造”的名人故居里,不過是一些老照片,陳年的家具什物,墻上掛著臨時搞來的、往往與這些故居主人并無關(guān)系的老字畫,再加上一些傳記性和功勞簿式的文字簡介;空洞乏味,沒有感覺;然而,這樣的故居正在各地爭先恐后地被“打造”著——特別是旅游資源匱乏的地區(qū)。
造成這兩種極端性問題的是沒有認識到名人故居的真正價值;或者都是從實用和經(jīng)濟價值看待與對待名人故居。當認為名人故居沒有什么實用價值時,想也沒想就一揮而拆;當看到名人故居可以招引游人、賺得錢財時,便急急忙忙一通涂脂抹粉地推將出來。這兩種極端看似相反,立腳點卻都是功利主義地對待文化。
文化的價值主要是精神價值,名人故居亦然。它的價值不是物質(zhì)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有人會說故居建筑不是物質(zhì)的嗎?但單看物質(zhì)恐怕并不珍貴,它們大多普普通通,看似平常,甚至狹小簡陋,可是當我們得知一種曾經(jīng)影響世人的精神或時代審美誕生其中,它就變得異樣神奇,散發(fā)出奪目的光彩了;就像我們在巴黎近郊奧維爾那間不足7平方米的斜頂而昏暗的梵高故居感受到的——那真是一種震撼!由此我們更堅定地認為:在歷史巨人這個特定的生命場中,名人故居的真正意義,是用精神影響后人。
所以,名人故居要致力體現(xiàn)一個個非凡的個性的精神與品質(zhì)。如果從精神層面上去建設(shè)名人故居,一定會著重名人的“人”;如果只想打賺錢的主意,一定只想用他的“名”。
由于過去對名人故居認識有限,許多故居得不到保護而不復存在;偶有存留,時過境遷,故居主人留下的大量實物和細節(jié)也漸漸消失。一旦動手去建,卻不知如何來做;再加上對歷史文化知之有限,難免把它們當做那種古村落的財主們的宅院熱熱鬧鬧布置一下,就推到旅游市場里了。
關(guān)鍵是要聘請專家。其實,凡是重要的歷史名人,大多有學者專事研究其生平傳記、性情習慣和事業(yè)歷程。惟專家能細心挖掘史料,察覺埋藏在看似平常的故居中尚存的珍貴細節(jié),設(shè)法再現(xiàn)故居主人獨特的文化氛圍與生命氛圍。文化上的事,離開專家、離開文化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難免錯誤百出。當然,更關(guān)鍵的還是我們的“名人故居觀”:到底想以故居建設(shè)來增強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精神文化,還是只想用它牟利賺錢。
(作者系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
一邊拆毀故居,一邊爭奪故里
不是包袱,也不是搖錢樹
賈珺
建筑空間的本質(zhì)是特定時期的某些人群棲居或舉行各種活動的載體,即使時光變遷,斯人遠逝,舊日的氣息仍有可能保留在建筑的一磚一瓦之中,成為后世感知前人的重要依據(jù)。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有名人在此誕生、成長或者寓居,是其歷史遺產(chǎn)中最值得驕傲的部分之一。一些曾經(jīng)貢獻杰出人才的地方,常常被稱贊為“人杰地靈”——如果沒有這些“人杰”,“地靈”難免要大打折扣。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