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想寫被人們所忽略的東西”
王小峰只用“生活之必需”簡單描述了音樂在自己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新書《沿著瞭望塔》里的主人公卻是一長串如此星光熠熠的名字:約翰·列儂、鮑勃·迪倫、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詹尼斯·喬普林、鄧麗君、小野洋子、劉文正、侯德健、羅大佑、雷金、崔健、張薔,以及王菲?梢娺@個“必需”也許并不是空氣、米飯、礦泉水,而是和理想相關。
作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主筆,廣大文藝青年和網友認為王小峰的文字犀利有營養(yǎng),容易“上癮”,采訪中,干凈、犀利的回答讓王小峰顯得直接而深邃。
正像鮑勃·迪倫在歌中唱到的“一個人要經歷多長的旅途,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答案在風中飄揚……”王小峰說,曾經有那么一個年代,人們都很純真,那時的經典文化都有一股青春的氣息,有美好的理想主義,而今天很多東西過于商業(yè)化和物質了,所以,他一直想寫一個人們都忽略的東西。
記者:您作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主筆,采訪過眾多的名人,您覺得哪個名人真正地打動過你,為什么?
王小峰:我采訪過一個老人,七十多歲,畢生質疑兵馬俑,他認為兵馬俑與秦始皇無關,他的觀點很多人都不同意,但他的執(zhí)著和不顧一切的做法讓人感動。
記者:您覺得音樂對您來說扮演一個什么角色?
王小峰:生活之必需。
記者:現(xiàn)代的歌,您還經常聽嗎,都聽誰的?對您有什么啟迪和靈感的啟發(fā)?
王小峰:基本上不聽了,但經常啟迪我去聽那些更古老的音樂。
記者:您覺得您是否非主流,為什么?
王小峰:沒想過這件事,因為主流和非主流跟我沒啥關系。
記者:您比較關注西方60年代的文藝與文化,那時的西方與現(xiàn)在的西方有什么不同,是什么促成了這種不同,又是什么激發(fā)了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
王小峰:西方60年代確實創(chuàng)造了很多經典文化,那些東西里面都有一股青春的氣息,有美好的理想主義,而今天過于商業(yè)化和物質化。我覺得我身上或多或少會有一點那個年代的東西,比如理想主義,曾經鼓勵過我,我為此也吃過虧。今天人們身上很有這東西了,所以,寫一個人們都忽略的東西,是我的愿望。
記者:那個年代的音樂確實影響了一代人,為什么他們就是不能繼續(xù)影響下一代人?
王小峰:那個年代的人對西方來說影響一直存在,因為他們的音樂文化一脈相承。但那一代人對我們的影響不能繼續(xù),不管是鄧麗君還是崔健。我們總說現(xiàn)在變化快,新生事物應接不暇,實際上是我們的文化沒有形成體系,只有結果沒有過程,到最后也留不下什么。
記者:現(xiàn)在的人喜歡LadyGaGa,喜歡碧昂斯或者其他音樂人的一些電子舞曲,您怎么看?
王小峰:挺正常,每個時期都有標志性的人物供大家喜歡?赡苋藗儼堰@類音樂當成一種聲音背景去對待,和現(xiàn)在生活空間形成的各種雜音相映成趣。
見習記者 宋波鴻
作家介紹
王小峰,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經濟專業(yè),曾在政府機關做過監(jiān)察科員,法國公司做過法方代表,在互聯(lián)網最火的時候涉足過IT,曾經以“樂評人”形象著稱,現(xiàn)任《三聯(lián)生活周刊》雜志主筆。 1989年開始發(fā)表音樂評論,迄今為止在內地、香港和日本各類報刊上發(fā)表音樂類評論、訪談、隨筆等文章近60余萬字。已出版《不是我點的火》、《歐美流行音樂指南》、《不許聯(lián)想》、《文化@私生活》等著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