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歷史上,大臣們有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討論是否對法國開戰(zhàn)。面對這樣重大的問題,主和者要背懦弱無能的罵名,主戰(zhàn)者如果一旦戰(zhàn)事失利,那就會身敗名裂。但作為中樞高層的人,必須用對國家和民族負責任的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任兩江總督和南洋通商大臣的曾國荃在發(fā)表意見時說:“我就像一挺大炮,你們叫打,我就打,你們叫停就停!笔潞,戰(zhàn)事順利,他贏得統(tǒng)帥指揮有方的美名;最后議和,他贏得用軍事抵抗,得以議和功成,達到不勞命傷財,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這段歷史在晚清廣為傳唱。曾國荃的發(fā)言是最巧妙的,既不得罪主和派,也不得罪主戰(zhàn)派,又表現(xiàn)了自己聽命于朝廷的忠心,贏得了好處。但這種模凌兩可的回答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得到便宜的。那最好的做法就是有問不必有答,把答留給懂行的人去做;否則,你就不會像曾國荃這么好運。
生活中剛好相反,很多人有有問必答的習慣,不答就像是欠了人似的,所以每每說出了自己不必說的話。其實,我們對自己不清楚、沒興趣的事,沒有資格干涉的事,不想發(fā)言的事,要保持緘默最好。我身邊發(fā)生了一件事情,事情圓滿處理好后,聚在一起吃飯,邀請了一個姓龍的到場,因為他曾參與處理過這件事情。他一來到席上,就大發(fā)言論,說這件事情無法處理,只要他不能辦好的事情,別人也辦不好。在場的人只是想笑,沒有人給他解釋此事已處理好。當酒后有人告訴他此事已圓滿處理好后,他無地自容。
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最好不發(fā)言。有時即使知道,也要先了解一下自己是否適宜發(fā)言,如果自覺不宜發(fā)言,還是少說幾句為好。
又有一次,因為朋友要辦一個證件,請來了文化局長。又邀請姓龍的來一起吃飯,他不問在坐的是誰,就大開尊口說,這個證件他能辦。理由是他認識一位文化局副局長,他當場就要打電話給那位副局長,請他幫忙辦這個證件,顯示他的能力。此次的顯示就沒有給他好臉面了,幾人當場就阻止他,不要他打電話;理由是局長在這里說了,上面來文件已禁止辦這類證件了。姓龍的尷尬可想而知了,他就在于可能知道這類事情怎么辦,要找什么樣的人,但不先了解在座的情況,說了不合時宜的話。這種人屢次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癡心亂說的性格依然不改,真是有趣。想想,這類人的豪言壯語,別人不問,就自尋的高談闊論,招致的結(jié)果,不是無地自容就是啞口無言。值得深思。
也有人是意見專家,上至世界大事下至鄰居種盆花,都有意見發(fā)表,什么都關(guān)他的事,什么都高見,什么都懂。殊不知,有些意見是會給人傷害的。
我們有些評論歷史的“專家”,在很長的時間里都說李鴻章簽訂《馬關(guān)條約》是賣國行為,可他們并沒有去接近歷史,或者沒法接近歷史,自然不知道李鴻章在日本的馬關(guān)堅忍不屈的史實,就斷言李鴻章是賣國賊。今天,歷史越來越接近當時的真相,今天已更正為《馬關(guān)條約》是不平等條約,李鴻章不是賣國賊,而且有愛國的行為?梢,歷史上的所謂“專家”意見,讓李鴻章當了多長時間的“賣國賊”!不光在重大事件中會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這樣。我們不是常說,謊話有一個人說,它是謊言;兩個人說,它也是謊言;但三個人說,謊言也就成了真話。這對人的傷害該有多大啊!所以說,不清楚、不了解,不如不說最好。以免給他人造成傷害。
對于我們關(guān)心的事,免不了會有意見,那當然可以說出來,即使不能解決問題,也至少反映了一下我們的看法和感受。至于事不關(guān)己,絕對沒有建設(shè)性意見的,還是少開尊口好些。
人們常說,沉默是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人的條件反射就是有問必答。有時不好意思不答,臨時便說了些荒謬多余、自己回顧也后悔的話來。明白了有問未必一定要答的道理,就能夠避免很多不得體、不一定對彼此有益的話。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或是一個特定的時期,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處事為人。很多時候的很多事,不是誰想怎樣就能怎樣,有許多客觀和主觀的思索影響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很多未經(jīng)證實的言論,最好不要評說,放在肚子里,讓不好的傳聞止于你的沉默,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