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一系列的樓市調控動作后,終于有一線大城市的開發(fā)商扛不住壓力,開始大幅降價。近日,上海多處樓盤每平方米下調4000至6000元,原價23000的賣到17000。按說這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要額手相慶的好事,但降價樓盤卻引來不少業(yè)主圍攻,售樓處被砸爛。(10月24日《法制日報》)
房子還沒拿到手,房價卻縮水三分之一,四五十萬人民幣瞬間蒸發(fā),任誰也淡定不了。我非常理解這些業(yè)主們的心情,因為價格因素在購房的初期,是每個人都非常在意的問題。何況,一套商品房背后,四五十萬元(還不算貸款利息)的房款背后,又隱藏了多少個人與家庭的歡欣和憂愁,汗水與淚水?
但是在降價引發(fā)打砸的另一面,是市場里頭公平自愿的交易原則。你在高價位買房,并無人拿刀架著你的脖子,開發(fā)商也無義務為房子保值。如果一漲價就高興占了便宜,一降價就打砸威脅,又是否很不講道理?
說起道理,誰都能講出一套來。而漲跌的道理與買賣的道理間之所以講不通,我以為是在“降價引圍攻”的背后,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對這些矛盾中的每一對,我們立足點都各有不同,所以往往就顯得邏輯很不統(tǒng)一。最明顯的,作為購房人,我們希望買前跌,買后漲,至少不要貶值過快。其次個人買房的用途也不一致,有人自住希望整體價格更低,有人投資希望繼續(xù)高企。此外作為房地產及周邊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當然市場看好收入才會更多,但往往房價高也意味著物價高…… 這些矛盾常隨著個人利益的轉化而發(fā)生改變:業(yè)主打砸售樓部受到很多網友的譴責,但若這些網友也買了房也遇到“價崩”,是否還會持同樣觀點呢?
或許,我們都受到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擺布。這只手就是正在運轉的畸形住房分配機制,以及在背后推動其發(fā)展的既得利益者。起碼,在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中,人們買房自住或者投資,都是天然的權利,而不會背上“炒房”的惡名。房屋買賣有失有得,很少人會出現對交易感到極不公平、極為被動的“被剝奪感”?扇缃瘢瑵q價觸發(fā)怨氣,降價觸發(fā)怒氣,搞得左右為難。前不久銀監(jiān)會的負責人聲稱,房價降40%銀行也挺得住——要是短期內真的降了40%,房價下降引發(fā)的各種矛盾,值得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和預防。
中國樓市火熱,源于“富人窮人都得買房”。某種意義上,這種局面既不公平也遠非自愿。面對市場價格的大起大落,買房人本身最好理性看待,抱著量力而行的宗旨;開發(fā)商也要學會拒絕“趁火打劫”。而對于最基本的居住需求,國家還要多提供廉租房保障房來解決,避免讓所有人都卷進無情的樓市中去。 (林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