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忠:《弟子規(guī)》樣樣照辦不可能
百家講壇主講人錢文忠繼去年主講了蒙學教材《三字經》之后,前不久再次主講了蒙學教材《弟子規(guī)》,并創(chuàng)下了收視率新高。近日,《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媒領會晤會舉辦,該書由北京時代華語公司策劃,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就《弟子規(guī)》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當代的差別,企業(yè)提倡員工學習《弟子規(guī)》的功利性利用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錢文忠。
《弟子規(guī)》與現(xiàn)代社會沒有沖突
新京報:你講的《三字經》《弟子規(guī)》都屬于蒙學的范疇,它所對應的是古代獨裁制度之下的宗法社會和秩序安排,而我們現(xiàn)在正在走向法治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蒙學與現(xiàn)代觀念是否存在著內在的緊張關系?
錢文忠:我感到沒有沖突。法治社會的前提是國民社會,只有有國民的處所才干講法治。《弟子規(guī)》真正的妙和中國傳統(tǒng)的妙在哪里?就是因為它是往外推的。我孝敬父母,我推出去,我應當對我爺爺奶奶孝順。我對我的叔叔、伯伯也應當好一點。悌道,本來是對同胞兄弟的,但是要把它擴大到叔伯兄弟,同族兄弟。如果這樣推的話,孩子的愛心是可以擴大出去的。
新京報:但是,從《弟子規(guī)》的具體內容來說,有些說法不符合現(xiàn)代觀念。比如“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但現(xiàn)代社會承認人本身是自私的,對于孩子的這點“私心”,我們應當能夠懂得。
錢文忠:我的見解和你完整一樣,我講的時候就照這么講的。比如,孩子私藏一個小日記本,在上面記點什么東西,你也去看?孩子發(fā)條小短信,你也去看?這就不實用了。有的情竇初開的孩子藏一個小女孩遞的紙條,那你就不要去管了。
新京報:就《弟子規(guī)》總體內容而言,一直是在強調弟子要守規(guī)矩,從性質來看,弟子只有義務和任務,沒有權利,這一點跟現(xiàn)代觀念來說還是有沖突。
錢文忠:《弟子規(guī)》里面也講過父母會有錯的,但是孩子要和顏悅色的指出,講弟子的權利確實很少。但是,我們要換一個角度,不能用凝固的觀點看。比如我們現(xiàn)在看《弟子規(guī)》里面講弟子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但是你別忘了,請求他的父母也是受過《弟子規(guī)》的熏陶,一代一代就這么過來的。我守到18歲,我做爹了,我可以請求我兒子守。我們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呈現(xiàn)了斷裂,有幾代人是不守這個規(guī)矩的,憑什么我現(xiàn)在請求你守規(guī)矩?這個鏈條斷了!拔逅摹边\動以后遺留下來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請求孩子守規(guī)矩的理由不充分了。
新京報:如果學生、孩子從小特別守規(guī)矩,是否會束縛他們的發(fā)明力,影響他們的個性發(fā)育?
錢文忠:錢學森先生、錢鐘書先生從小就守規(guī)矩,我在北大讀書的時候,季羨林先生,張岱年先生等人都在。但是,這幾位老先生上課都不怎么樣。為什么?都是結巴。除了季先生。張岱年先生幾乎講不了課,馮先生是大結巴。我們現(xiàn)在好像感到,老一輩風流倜儻。那是不開口風流倜儻,小時候背不出來書要挨打的。
我要闡明的是,規(guī)矩不會影響發(fā)明力,這兩者之間沒有必定的接洽。愛因斯坦在日爾曼的猶太人家里長大,怎么可能沒有規(guī)矩?恰恰是從小沒有規(guī)矩,長大以后有發(fā)明力的,恐怕比例倒還不必定大。問題是我們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長大都能有發(fā)明力,絕大部分人長大以后應當是社會的好國民,應當是子女的好父母,應當是父母的好子女,應當是部下的好領導,應當是領導的好部下,不可能人人都拿諾貝爾獎,如果大家都像錢鐘書這樣,這世界還了得!
《弟子規(guī)》的精力不是壓抑兒童
新京報:那你自己小時候是不是守很多規(guī)矩?
錢文忠:我感到多點規(guī)矩只有利益沒有壞處。我小時候跟我祖母長大,我祖母非常寵我,因為我父親是獨子,我又是長孫,我前面有一個哥哥,“文革”當中生病很小就夭折了。但是老太太從小對我講規(guī)矩的時候很嚴格,包含寫毛筆字怎么握筆,看書怎么端書,她都要說你。我今天也不聰慧,也經常犯錯,但是也不笨。我感到規(guī)矩和人的發(fā)明力沒有什么關系。我們現(xiàn)在想必定要給孩子很多自由,讓學音樂的孩子要成為貝多芬。這些是好的,但是這些也跟規(guī)矩沒有關系。問題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最多是社會的一流人才,不大可能是天才。天才很大程度上跟培養(yǎng)不培養(yǎng)也沒有什么關系。如果是天才的話,你給他上不上規(guī)矩他都是天才。我們還是應當從一個比較主體的范疇來考慮這個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