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一千五百多年以上的中國研究史,是與日本文化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緊密接洽的。尤其是在近代以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完整拋開中國學術(shù)史,便沒有完整的日本學術(shù)史可言。但是,從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研究中國的目標、方法和態(tài)度產(chǎn)生了徹底的變更。盡管中國傳統(tǒng)的考據(jù)學、文獻學的影響依然存在,但與西方學術(shù)同時也與本土固有文化研究建立的接洽,遠比與中國同時學術(shù)的接洽敏感,緊密而又堅固。不論如何,從古至今,日本學界產(chǎn)生了眾多研究中國的大學問家和名文名著。
在世界文化走出各自分割歷史階段的今天,國外中國學與中國的國學共同的構(gòu)成世界的中國觀,而又各屬不同的學術(shù)系統(tǒng),施展著不同的文化功效。對于我們的國學來說,國外的中國學可以說是不宜回避的“他者”,日本的中國學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進一步說,日本中國學除了具有其他國家中國學的共性之外,還有一些特別性。例如,由于許多業(yè)已散佚的中國文獻通過抄本或者刻本保存在日本,使得日本成為域外最重要的中國文獻材料之一,又比如日本擁有傳統(tǒng)的瀏覽和訓釋中國文學的特別手段等等,這給中國文獻的傳播和解讀帶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同時,由于中日兩國學術(shù)交換源遠流長,日本中國學與日本研究的關(guān)系特別緊密,也使得它在考據(jù)和比較研究這方面,有著更多的資源和課題。
日本學人重實聞親見,不帶空談,擅長細讀研究。他們在某些范疇,例如中國宗教文化,敦煌文學以及中國戲曲小說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給中國學人以啟發(fā)。日本從奈良、平安時代起逐漸形成一些接收中國文學的熱門,如《文選》、《唐詩選》等,對這些作品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和成果。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有著互補互鑒的作用。這些都使得中國學者對日本中國學報以熱眼。對于中國學人來說,通過這些材料能讓我們懂得日本文化,認識日本人,解讀日本人的中國觀;蛟S也不失為一條道路。同時,我們對日本社會文化看的越透徹,就可能對日本中國學研究得更為深入。
國際文化交換發(fā)展到今天,在人們對接收外來文化傾注著空前熱情的時代,面對別種文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就顯出更大的必要性。這種聲音,不是自說自話,而要有往有復(fù)。因而,加強對國際中國學的研究,必定會與我們的“中國學”走向世界相接洽。在這一方面,日本學界可謂先行一步。
讀書或可睹人,或可睹事,推動學術(shù)交換,化解曲解誤讀,減少文化摩擦,出書讀書與人員交換對話,是有力的兩翼。我們?yōu)g覽日本中國學著述的時候,如果不只停留在聽他們陳述什么,而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會那樣說和同時代中國本土研究有哪些不同,那么,這些材料就可能演變?yōu)槲覀兺卣贡就廖幕芯亢屯鈬幕芯績纱蠓懂牳加玫乃枷胭Y源。對于收藏在日本的中國文獻,日本學者已經(jīng)對文本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我國學者卻常因為無法與原件謀面而深感遺憾。
日本中國學界近年來的一些變更,使我們看到了這種努力的積極成果,中國學由于有了這些與日本真正相干的問題意識,正是在將中國學成為外國學的時候,恰恰使中國學成了與日本有關(guān)聯(lián)的學問。日本人審視中國的同時,也在成績著自身,用一種敬佩的眼光看待日本的中國文化,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文化是獨立的,總是需要交換才干融通,即使是融通,因為文化修養(yǎng)和懂得的不同,文化還是有差別的。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