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文章不是以量取勝,而是以其內涵奪人。縱觀現下的許多文章,動輒洋洋幾千數萬言,至于讀者能不能從中獲得什么感悟,能不能懂得和認可,很難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又則許多刊物采稿也往往硬性規(guī)定字數不少于某某,則進一步助長了許多作者寫文章冗長拖拉的風氣。曾看到有文學大家建議文學愛好者多讀古代文言文,其實對這種不良風氣具有很強的啟發(fā)性。因此我感到,與其把那些有意義的精力埋藏到文字的臃腫里,還不如讓它們減減肥、瘦瘦身,流露出應有的硬朗風骨。
二是文章要能從平實的故事里發(fā)掘出深入的道理。再平實的故事,也是蘊藏著深入道理的,至于我們能不能發(fā)掘出來,就是個人寫作的才能和人生境界問題了。就韓愈《馬說》中伯樂相馬的故事,估計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為什么唯獨韓愈能夠以此而引申出深入的“人才”道理,甚至影響到我們對人才的培養(yǎng)策略而成為經典案例,我們應當好好拷問一下自己的思想了。以小見大也好,由淺入深也好,我們能夠做到嗎?
三是文章要具有廣泛性,才具有針對性。目前許多文章,特別是雜文,針對性過于強烈,往往就事論事,因此難免失于狹隘,限制了文章思想的進一步擴大和延展。這類視野偏狹的文章,很難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哪怕它在某個時段多么大張旗鼓,時過境遷之后,依舊難逃埋進故紙堆的悲慘命運。因為好的文章都不僅僅是時代的應景之作,而是對未來也具有廣泛的存在意義。那么,在我們撰寫很具針對性文章的同時,我們抽象出深入的內涵了嗎?
“文章千古事”,我們應當把自己放置到時代的必定高度,以奇特的眼光為后人留下具有我們這個時代深入烙印的文字,讓他們牢牢記住我們的時代,這也是我們寫文章的一種義務。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