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巨大領(lǐng)袖毛主席對于唐初一代英主李世民立儲事件的評價。我們也的確承認,李世民在立儲這件事上確實呈現(xiàn)了很大的失誤,也造成了很嚴重的成果,不論是對歷史,還是對于國家。但是只要我們仔細斟酌一下,立李治為儲君在當時形勢下也是一個權(quán)宜之計,是一個必定的選擇!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首先,就是從李治和李恪的身份地位入手,從這方面比較看來,倆位應(yīng)當是旗鼓相當?shù)。李治,他是由正宮皇后(長孫皇后)所生,屬于嫡出。在那個時代而言,消除一切個人因素,李治應(yīng)當是繼承皇位的最合適和最名正言順的人選。當然,李恪,他的身份地位也不低,“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他的母親是隋朝的公主,應(yīng)當說,他就是皇室血脈的一個精良聯(lián)合,是隋唐倆朝完成順利承接的一個很好的環(huán)扣,能更好的拉攏人心,是社稷更加鞏固。所以,從這點可以看出,就雙方出生地位而言,倆位皇子是旗鼓相當,不相高低的。
第二點,李治與李恪的才干應(yīng)當是相差很大的,這也是古往今來大家所公認的。李治為人脆弱,缺乏主意,少雄主才略,難當重任。當然李世民也很明白這一點,知子莫若父嘛,因而他不是很愛好李治。但是李恪就完整不同了,他善騎射,有文武才,可以說李世民是非常愛好的,認為李恪“英果類我”,并且也有意識的培養(yǎng)、教導,封他為遠地藩王,讓其歷練成長。從這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心中早有決斷,一心想廢太子,立李恪。但又為什么遲遲沒有決定呢?下面就要看第三點了。
第三點,李治有他的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忙,為他爭位。長孫無忌在太宗一朝應(yīng)當是有著極大的權(quán)威和極強的權(quán)利的,特別是貞觀后期。以值晚年的李世民,在面對大權(quán)獨攬的長孫無忌時,不能說一點顧及都沒有的。同時,我們也都很明白,長孫皇后是歷史上的一代賢后,不論是日常生活亦或是政治生活,她對于李世民都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因而,也許曾經(jīng)夫妻間的這場恩惠也在無形之中幫助著李治,讓李世民一直無法狠下心來廢掉太子。
第四點,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個人因素。曾經(jīng)的玄武門兵變對他的影響應(yīng)當是非常大的,從他看起居注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他作為一位皇帝依舊是很在意歷史以及后世對他的見解和評價。他害怕廢太子的決定會導致長孫一黨發(fā)動兵變,爭取皇位。他害怕血腥的皇子爭位事件再次上演,以致骨肉相殘,自己會是罪魁禍首,再遭罵名。這也許是李世民在顧及江山社稷之余對自己身后事的一絲擔慮吧,這是很有可能的,也是我們可以懂得的。再加上,晚年的太宗,隨著年紀的增加,封建的傳統(tǒng)觀念也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許他也漸漸認為,由嫡子繼位是合乎祖宗家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更何況還有長孫無忌等人的輔佐,守住江山應(yīng)當是可以的。但在意料之中要逝世的武媚娘卻出乎意料的被救了……
因此,我個人認為,李治被立為儲君是當時的一個必定選擇;蛟S,唐朝在建國三十多年之后注定是要經(jīng)歷一場風雨飄搖的過程吧。由李恪繼位,可能當時就會引起一場血腥爭斗;而由李治繼位,又因其無能導致了則天亂唐的呈現(xiàn)。因而,這或許不可以說是李世民的失策,而是唐歷史上的一個必定要經(jīng)歷的劫難吧,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另一位好漢的宿命……
假如李恪繼位,假如李治是位賢明的帝王,假如武則天不進入宮廷,假如……再多的假如也只可能成為萬千后世人的猜測了,歷史不可輪回,它只被容許經(jīng)歷一次,就如同生命一樣,而這一次也早已被深深地融入了十幾億中國人的血脈之中,萬古長流。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