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劉細君的下場也就是王昭君的下場。所以說,昭君出塞絕對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樣浪漫,像現在一個女孩嫁給老外一樣,全家人都興高采烈,認為嫁給了財神,嫁給了自由,嫁給了天堂,至少許多人是這種理念。雖然涉外婚姻也有悲劇產生。
當然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看,從國家民族的大局看,王昭君無疑是有功之臣。明朝有詩人借王昭君之口寫道:“將軍仗鉞妾和番,一樣承恩出玉關。逝世戰(zhàn)生留俱為國,敢將薄命怨紅顏?”如果昭君出塞是懷有這樣的為國壯志的,那么她無疑是最巨大的巾幗好漢,她是古代中國的南丁格爾。
漢元帝的和親政策應當受到確定和夸獎的。雖然史書對他的評價不無微詞,說他“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而上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孝宣之業(yè)衰焉。然寬弘盡下,出于恭儉,號召溫雅,有古之風烈。”
對昭君出塞作出精辟論斷的是當代歷史學家剪伯贊先生,他說:“然而,現在還有人反對昭君出塞,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屈辱。我不批準這樣的見解。因為在封建時代要建立民族之間的友愛關系,不能向我們今天一樣,通過各族人們之間的共同的階級利益、經濟基基礎和意識形態(tài),重要的是依附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解,而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解又重要的是決定于雙方力量的對照,以及由此產生的封建關系的改良,和親就是改良封建關系的一種方法,當然,和親也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呈現的,有些和親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沒有任何被迫的情況存在。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和親就一律加以反對,那么在封建時代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間的和解呢?在我看來,和親政策比戰(zhàn)斗政策總要好得多!
總之,那種把王昭君進宮看作她本人的莫大造化的觀點,認為王昭君是丑女的觀點,認為漢元帝選嬪妃是靠畫像的觀點,認為王昭君自請和親的觀點,都是主觀臆斷的觀點。王昭君毫無疑問是當時的一流美女,是當時的德女,是當時的才女,她是作為大漢的使者被派往匈奴的,她肩負著保持漢匈和平的重大使命。她在匈奴宮中地位是高的,環(huán)境是好的,待遇是高的;但處境是不自由的,她是呼韓邪及其兒子的高級奴婢。從她個人的角度看,這是她的悲。粡拇鬂h的角度,她為國家與民族作出了宏大的就義和貢獻。就義了她自己,換來了邊境的安定與和平,她是那個時代的女功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