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和派:馥華(80年)
新版紅樓夢第一集開篇敘述得明白,到黛玉入賈府處,倒也利索,沒有那么多旁白似乎也不好起篇。開篇因為是有神話色彩的前情要交代好,所以作風有李少紅片子的鬼魅氣味。道士、和尚、甄士隱、冷子興、賈雨村一干扮演者選得還成,黛玉年少時的演員嘴唇厚了些……老太君的演員目前不甚愛好,少些富態(tài),總覺應當圓潤中不失威嚴。這部劇算不算好看的標準,大概就像小火燉高湯,只能看是否能把那些好食材的原汁原味慢慢地熬出來。
短評
拋“磚”可引“玉”
翻拍《紅樓夢》,就好比賈寶玉銜玉而生,縱是本人再無造化,也會因這先天攜帶的“玉”而成為關注的話題。新劇《紅樓夢》所銜的“玉”,正是《紅樓夢》的原著本身,而且還是如假包換的一部石頭記。
受關注是必定的了,而嬉笑怒罵本就皆成關注。感到電視劇拍得好的,自然是真感到不錯;感到電視劇拍得處處皆敗筆的,那也是真感到爛。
重要的是關注本身。關注電視影像的背后,是對經典原著的關注。作為四大名著的“首席”,《紅樓夢》擁躉前赴后繼,原因絕不止耳熟能詳?shù)膶汍鞇矍楣适。我們對電視劇扔“板磚”,扔得越狠,只能闡明影像距離我們心坎“解讀”出的經典的精華甚至皮毛還太遙遠;我們對電視劇唱贊歌,也只因感到那些影像距離心坎的經典味兒很接近了。
如果不是原著經典,這部電視劇拍得再居心,充其量也不過是《大明宮詞2》,或者是《人間四月天2》罷了。 87版電視劇《紅樓夢》至少帶領了70后乃至80后的整整兩代人去接近文學名著《紅樓夢》。拋“磚”是為引“玉”,進而“磚石”亦成“金玉”。如今,這一版《紅樓夢》是否能帶領85后、90后甚至00后的觀眾去走近名著本身呢?但愿! (記者 李君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