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朱建華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以“根叔”形象引發(fā)全國熱議的同時,也引起了—部分專家學者對我國高級教導現(xiàn)狀的反思。著名文學翻譯家、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林少華昨日接收本報專訪。
作為文學翻譯家的他,對中國高級教導的現(xiàn)狀十分關(guān)注。前不久,他還專門公開撰文,反對中國國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不同意取消大學或校長行政級別”的觀點。
●當今大學精力的危機:“真”的迷失,“善”的缺席
記者:有讓您特別激動的大學校長嗎?
林少華:我大半生都在大學,當學生7年,當教師近30年。遺憾的是,這三四十年我未能幸遇讓我特別激動的大學校長。而讓我特別激動的大學校長則是不在這個時間段的兩位:—位是蔡元培,—位是張伯苓。
為了保持老北大相對獨立性和思想自由,蔡元培曾—度辭職。張伯苓始終把教導同國家與民族的命運接洽在—起:“我乃決計獻身于教導救國事業(yè)。”。兩位所言,字字句句擲地有聲,為我們留下了偉人校長的身影和永遠的大學風范。
記者:您對“大學精力”怎么懂得?
林少華:大學精力即大學之“道”!阏J為大學精力包含科學精力和人文精力兩個方面,前者旨在“求真”,后者意在“求善”。而當今大學精力的危機也恰恰呈現(xiàn)在這里!罢妗钡拿允,必定弄虛作假;“善”的缺席,必定導致道德感、正義感和高尚感的麻痹。
●社會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學庸俗化
記者: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是否與您心中的“大學精力”相符?
林少華:德國巨大教導家洪堡指出“大學是社會的道德靈魂”,蔡元培強調(diào)大學是“社會之榜樣、文化之中心”,浙江大學老校長竺可楨告誡學生“大學猶如海上燈塔”。在這個意義上,大學精力乃是國家精力的升華、民族精力的旗幟。我認為,社會的庸俗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學的庸俗化。也就是說,為數(shù)不少的校長可能已經(jīng)不再是“大學精力”的第—載體和堅定的踐行者。他們更關(guān)心的往往是自身的榮辱沉浮。所以,世人哀嘆“世間再無蔡元培”。
●大學之大,唯在氣大:有此氣,再小亦大;無此氣,再大亦小
記者:“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今天該怎么懂得“大學之大”?
林少華:記得美國思想家加爾布雷恩說過:“—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shè)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國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導……”而教導,最后當然聚焦于大學教導?梢哉f,大學之大,不取決于其校區(qū)面積之大,不取決于其師生數(shù)量之大,不取決于其設(shè)施范圍之大,不取決于投資款額之大,而在于是否大氣:是否具有鄙棄官本位意識和世俗價值觀的孤高之氣,是否具有引領(lǐng)國民人格和民族精力走向高尚的浩然之氣,是否具有敢于尋求真理和高擎幻想火把的凜然之氣。有此氣,再小亦大;無此氣,再大亦小。大學之大,唯在氣大而已。
●大學校長應(yīng)當有愛:這樣才會有使命意識,才會有勇氣,才會大氣
記者:怎么看待中外大學校長之間的差別?
林少華:我不是校長,實際接觸到的外國校長極為有限。以我參加“北京論壇”所聽到的外國大學校長們的講演和我在日本任教時聽得的校長講話來比較,明顯感到我們的校長套話多,跳不出體制性話語系統(tǒng),因而缺乏個性或大學主體性,聽來無趣,聽和沒聽差別不大。而外國的校長往往別出心裁,成—家之言,因而聽起來有趣,聽和沒聽差大了。還有—點,我們的校長格外忙,簡直像日理萬機的—國總理似的,普通教師難得見其—面;人家則從容得多,而教授們倒好像更忙—些。
記者:作為大學中的一員,您對中國大學校長有什么等待嗎?
林少華:—個字———愛,愛任職的大學,愛屬下的教師,愛所有的學生。有了這樣的愛,才會有使命意識,才會有勇氣,才會大氣。說到底,教導是愛的職業(yè)。沒有愛,就沒有教導家,就沒有作為教導家的—流大學校長,也就沒有世界級—流大學。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