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少年時喜歡夜讀,常常讀至深夜。一個冬天的夜晚,他挑燈背誦一篇經(jīng)典古文,當時,有一個賊伏在他家的屋頂上,準備待人睡熟后行竊?墒堑鹊桨胍,那個賊就是下不了手,因為曾國藩就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來,把賊凍得渾身打顫,他實在忍不住了,就跳下來,走進曾國藩的屋子,氣得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比你更笨的人,來,我來背一遍你背的這篇文章。”說著,流利地背了一遍后氣呼呼地走了。可曾國藩沒有氣餒,仍舊堅持背下來才睡。
你能說曾國藩聰明嗎?簡直無法想象吧,一代名臣少年時竟笨到如此地步!笨到能把賊氣死的地步,笨到賊聽得都背下了而他還沒有背下的地步!可反過來,我們不得不佩服他那種勤奮好學的態(tài)度,不得不佩服他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正因為他能做到這些,所以才走向成功。
說到勤奮好學,看來我們對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聰明”要值得尊重了。過去,我們常常聽到這樣抱怨的話:人家學習好是因為聰明,腦筋好,我學習不好是腦袋太笨了,天資不行!果真如此嗎?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聰明這一說,聰明的人理解能力強,接受知識快,會在短時間里掌握新知識,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往往又很自負的,他們不去復習鞏固,這樣容易得到的知識又會輕易失去。比如傷仲永的故事不是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嗎,仲永是個天才,自恃其才而不去努力,后終“泯然眾人矣”。而天資稍微差的人,他們對新知識會一時接受不了,這時會產(chǎn)生兩種情況:一種人會失掉信心,不再學習,認為自己太笨了;另一種人卻沒有沮喪,反而以更大的精力去學習新知識,他們不厭其煩,多次攻讀,直到弄明白為止。這種人學的過程中,因為屢次鉆研,所以新知識到學會時已熟爛在胸,以后也會難以忘卻。他們還要比天資聰明的人要學得扎實,學得透徹,這樣一來,你能說天資不高的人就學不好了?當然,如果天資高的人再加上勤奮,那效果就不可限量了。曾國藩就屬于天資不高中的后一種人,但他沒有灰心,仍以比別人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功夫去苦讀,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取得了成功。
因此,天資高的人不勤奮不行,天資低的人不勤奮更不行。聰明的人如果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在學習上只是蜻蜓點水,水過地皮干,你再高的天資也不會進步的;而普通的人如果一開始就覺得自己有些差,在學習上勤奮不輟,“孜孜以求之”,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步步上升的。所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后天的努力至關重要。
不知那位小偷是否知道他當年奚落的人就是曾國藩,他知道后應該感到無比慚愧吧,他的天資遠比曾國藩要高得多,而自己卻淪為梁上君子,他能冒著生命危險去偷竊,為什么不能去苦讀呢?
學海無涯,學無止境,曾國藩這個感人的苦讀故事應該是對我們各個階層人都會有啟發(fā)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