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春,朱元璋為了加強對陜西的統(tǒng)治,欽封明初開國功臣—護國大將軍、長興侯耿忠任關中駐軍都督,忠勇大將軍杜俊成任參事。耿忠、杜俊成奉旨詔統(tǒng)其嫡系精銳之師鳳陽軍,約10萬余人駐扎關中十四個州縣,清剿殘余元軍及其同黨。部隊將士齊心協(xié)力,一舉完成了東起臨潼、西至鳳翔的布軍設防任務。武功縣的貞元鎮(zhèn)當時是重要的驛站,處在軍事要沖的位置。在設防的所有州縣中,有著“牽東治西、南征北戰(zhàn)”的重要作用。耿忠、杜俊成就將鳳陽軍總部選在了貞元街東北約1公里的地方。這里處在一個北高南低、東西平坦的川道上。便于行軍打仗,又便于生產生活。因駐扎鳳陽軍,北邊又是黃土高坡,遂起名:鳳陽坡。
部隊安扎鳳陽坡后,耿忠、杜俊成按照朝庭規(guī)定,結合當?shù)貙嶋H,制定了獎罰分明的安家落戶、增加人口、開荒種田、以備戰(zhàn)用等五條有利于經濟發(fā)展和駐軍屯耕的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關中軍民的積極性。僅兩年時間,關中平原人口增加,草木興旺,改變了因戰(zhàn)爭“千里無煙火”的衰敗景象。耿忠、杜俊成身先士卒,和鳳陽軍將士一塊開荒地、種糧棉、植桑田、教紡織,有力地幫助了地方的生產。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他們又未雨綢繆,發(fā)動駐軍主動投勞修繕武功城郭,以防外患。同時,多方奔走,積極籌資興修水利,賑濟災民,創(chuàng)辦學堂。針對元軍殘部及其同黨的襲擾,耿忠、杜俊成運籌帷幄,從容指揮,調集鳳陽軍粉碎元軍殘余勢力的一次次反撲,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洪武十三年二月,忠勇大將軍、參事杜俊成率軍在禮泉追殺元將察罕鐵木兒的戰(zhàn)斗中,一馬當先,沖鋒在前,因戰(zhàn)馬前蹄羈絆而英勇獻身。鳳陽坡村東北曾有一墓冢,傳說為其安葬之地。杜俊成靈柩在遷回鳳陽坡途中,傾盆大雨一連下了7天,沿途送行的軍民逾萬人。而護國大將軍、長興侯、都督耿忠則因在武功駐軍長達17年,和當?shù)匕傩战Y下了深厚情誼,群眾尊稱他為“三官”。耿忠去世后,耿姓子孫和村民自發(fā)遷居至其墓地旁,為他守墓,由此形成了今天鳳陽坡“耿家臺”自然村。后人還為他們修建了一座三官廟,以尊崇和銘記耿忠、杜俊成以及鳳陽軍的文治武功和德政為民之舉。
今天,鳳陽坡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物阜地美,交通便利。熱情善良、誠信好客的武功人民,正譜寫鳳陽坡輝煌的新篇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