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2:19己亥年冬月廿七冬至,如約而至
早在2500多年前
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
測定出冬至
它是24個節(jié)氣中最早制定出的
也被稱為“亞歲”
俗語常說:“冬至大如年”
一是說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
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僅次于過年
人們最初過冬至
就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
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起,開始“數(shù)九”,俗稱“交九”
意味著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jié)
——“數(shù)九寒天”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說的就是,數(shù)到冬至后的90天
春天就會到來
冬至也是一年中
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古人認為
冬至之后,天地陽氣漸強
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
是大吉之日
冬至飲食
吃餃子
諺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至吃餃子
是為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故事是這樣的:張仲景告老還鄉(xiāng)時,為了救治凍傷耳朵的百姓,把羊肉和祛寒的藥物切碎,包裹在面皮里水煮,面皮包好后樣子像耳朵,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水餃啦!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藥湯,渾身發(fā)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后來,老百姓為了紀念張仲景的救治之恩,冬至吃水餃的習俗就流傳至今。
飲酒
冬至喝酒,也是有說法的
入九以后
古時一些文人、士大夫者流
搞所謂消寒活動
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
席上用九碟九碗
成桌者用“花九件”席
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除了吃水餃、飲酒
在南方有吃湯圓和面條的習慣
江南還有赤豆糯米飯
閩南吃姜母鴨
浙江吃麻糍
臺灣吃糯糕
所有的冬至美食
都寄寓著人們對生活的溫暖情愫
冬至民俗
祭祀
“冬至郊天”古代皇帝在這天
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而在濟寧鄒城冬至“祭孟”已約定俗成公元前289年,孟子壽終那一天正是冬至
今天,最美是山“冬”全省聯(lián)動直播
就有濟寧的祭孟大典,敬請收看
賀冬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古代在這天會放假休息親朋
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jié)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之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
但陰氣仍十分強盛
土中的蚯蚓都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
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
而為陰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于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
也已暗暗開始流動
今日冬至
我有餃子和酒
能約出你的故事嗎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