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青島科學家專攻混血貝把美味留在餐桌
記者近日從山東省海水養(yǎng)殖研究所了解到,由該所引進的朝鮮扇貝與本地櫛孔扇貝雜交培育的新品種扇貝獲得成功,并有望推向市場。
盡管尚未正式命名,這是青島海洋科學家培育出的又一個跨國雜交的扇貝新種。專家告訴記者,隨著引種扇貝因近親繁殖原因發(fā)生種質退化,“混血扇貝”將成為取代品種,走進養(yǎng)殖主產區(qū),走上市民的餐桌。扇貝種質退化日益嚴重 島城科學家專攻“混血貝”
山東省海水養(yǎng)殖研究所研究員李成林告訴記者,朝鮮扇貝與本地櫛孔扇貝雜交品種具有出柱率高、生長期快等特點。比普通品種個頭大,抗病害力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這個項目主要是為解決目前日益突出的扇貝種質退化問題。
李成林說,1997年起,由于海洋環(huán)境惡化、扇貝近親繁育及長期人工育苗等原因,導致種質嚴重退化,我國北方沿海養(yǎng)殖的櫛孔扇貝和引進的蝦夷扇貝大面積死亡,養(yǎng)殖效益大幅下滑。2007年海灣扇貝親貝死亡率高達約70%。2006年8月25日,從在煙臺舉行的中俄海洋技術論壇上獲悉,中俄兩國科學家簽訂了合作意向,準備聯(lián)手以遠親雜交的方式對出現(xiàn)種質退化現(xiàn)象的扇貝、海參等物種進行種質復壯與遺傳改良。
2009年由青島農大王春德博士主持,青島市漁業(yè)技術推廣站、青島農業(yè)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共同承擔的“紫扇貝引進和種質資源利用”項目通過驗收,這個項目用紫扇貝與海灣扇貝進行種間雜交以對海灣扇貝進行種質改良,培養(yǎng)出一種個體大、生長快、適應性廣的新品種。目前,這個項目已經開始試養(yǎ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