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心理學會醫(yī)學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公布了一項調查,去年,濟南有十分之一的產婦出現抑郁傾向,獨生女成為產后抑郁癥的高危人群。
從今年7月開始,駐濟三甲醫(yī)院心理科將陸續(xù)對產婦進行心理檢測。理由是要重視媽媽的心理陪護。也有人質疑:真的所有的產婦都需要檢測嗎?生完寶寶后活得這么抑郁嗎?
醫(yī)院為每個產婦做抑郁癥檢測
今年2月,衛(wèi)生部開展孕產婦常見心理行為問題識別率調查評估。結果發(fā)現,發(fā)病率居第一的是產后抑郁癥。
7月,衛(wèi)生部印發(fā)了關于產后抑郁癥指導原則的通知,建議給每個媽媽進行產后抑郁癥診斷測試(母親生完小孩后的一周到三個月內),給患有產后抑郁癥的媽媽進行藥物治療等。
據報道,在國外,已有廣泛產后檢測的先例。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山東省檢測試點醫(yī)院——— 省立醫(yī)院。該院心理科主任焦志安一聽是來問“產后抑郁癥診斷測試”,馬上點頭,“雖然我沒統(tǒng)計具體的數字,但現在患這個病的太多了。我們的要求就是為每個產婦做檢測,提供及時的治療。”
據他了解,部分人大代表也有過提案,主要內容是給產后抑郁的研究、教育提供資金;給患產后抑郁癥的媽媽提供公共服務,其中就包括給每位媽媽做抑郁癥診斷測試。
案例
年輕媽媽親手割斷寶寶喉嚨
張敬懸是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主任醫(yī)師、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作為山東省人大代表,他就曾寫過相關提案。當時,有一位25歲的年輕母親蘇欣(化名),親手割斷了自己才10個月大的孩子的喉嚨,隨后自殺。
這位母親生產后一個月,吃不下,睡不著,認定自己是個很糟糕的媽媽,還跟個幻想狂似的認定鄰居也抱相似看法。
盡管家人不斷勸說,也去看了心理科,但都不見效。女兒只有10個半月大時,她從12樓一躍而下。
張敬懸說,這起事件“太不可理解了”。
蘇欣漂亮、聰明、愛情甜蜜、事業(yè)成功,成為一個母親是她多年的夢想,她怎么可能會患上抑郁癥?其實,蘇欣患的就是抑郁癥中的特殊種類:產后抑郁癥。
研究責任心強的產婦更易抑郁
問到誘因,張敬懸考慮了一會兒說,這里面原因很多———“患病人群和年齡、職業(yè)沒有明顯關系。”張敬懸說,從門診情況看,一般對自己要求高、責任心強的、壓力大的人會得抑郁癥。“有的產婦,孩子已經足月,僅僅是早產了幾天,她就整日擔心孩子先天不足。還有的產婦,孩子出生后四天黃疸偏高,她們就會很焦慮。”
生下畸形兒的產婦,也是產后抑郁的高發(fā)人群。“她們會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不讓別人看,不讓別人抱,極度排斥他人。”
不過,也有一些產后抑郁患者,病因主要源自生理因素。跟女性懷孕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激增有很大關系,然后還要看她是不是有抑郁體質和家族史。如果半年后她們還抑郁,那就會被當做一般的抑郁癥。
爭議反對派
檢測結果未必真可靠
不管是心理學家,還是普通民眾,對開展檢測都有自己的看法。
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檢測能幫上大忙。反對派主要糾結于產后抑郁癥診斷測試問題:檢測能識別真的抑郁?會不會將問題簡單化,完全用醫(yī)學方法處理一些并不完全是醫(yī)學的問題?
山東省康復醫(yī)學會精神康復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翁正批評說,如果都要做檢查,會自然而然地增加檢測次數,是否免費尚無定論。
而且增多的檢測可能導致媽媽會不必要地服用更多指定的精神藥物。
山東大學醫(yī)學院碩士生導師曾濤也反對,心理健康的檢測不太靠譜,經常會得出一些“假陽性”。據報道,一個研究顯示,檢查確認有產后抑郁癥的婦女,實際上差不多只有三分之一真的是產后抑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