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肉少骨多的雞肋并不陌生,吃的過程比較麻煩———-食之無肉,棄之不舍。用在投資上,對這句話又有了新一層的解釋。
不要以為那些只虧不賺的不良資產(chǎn)只有公司才有。雖然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一些盈利不強的資產(chǎn)本身不能看做不良資產(chǎn),但其盈利能力又確實比較差,總在盈虧臨界點附近徘徊,被戲稱“雞肋資產(chǎn)”。雞肋資產(chǎn)類型不同、情況各異,但人們面對它的心情卻是相似的:堅持無益,棄之可惜,左右為難,進退維谷。
其實這與每個人的投資原則直接相關(guān)。身邊許多投資人都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問題,或者自己有“雞肋資產(chǎn)”卻不知道,或者明知是“雞肋資產(chǎn)”卻沒有處理,以致“雞肋”存在的時間更長久等等。其實,以我所見,重點是不需為過去悲哀,而是如何策勵自己。下面有兩個步驟或許有助于你的決策。
首先,每月或每季定期檢查自己的總資產(chǎn),得出個人或家庭的資產(chǎn)負債表,并從中找出類似“我的資產(chǎn)似乎有點偏不動產(chǎn)”及“我的××基金占了基金的80%及總財產(chǎn)的60%,但似乎表現(xiàn)得有問題”等等潛在的狀況或問題。
其次,要求自己要有處理決策。如果發(fā)現(xiàn)有“雞肋資產(chǎn)”,請詳細做好分析及制定處理決策,再依此執(zhí)行。例如,對于基金或股票,請以專業(yè)經(jīng)理人的角度客觀而不帶感情地做出決策。一般人常見的問題是,我覺得“雞肋資產(chǎn)”或許可以很快翻身,所以不必急著動刀。如果你這樣認為,這也可以,但是必須確定“大限”的時間,例如如果××股在7月30日還回不到本錢,則閉著眼睛賣掉。說實在的,“雞肋”很難變成“雞腿”,都是我們一心希望“鐵樹開花”般的幾率而已。
實際上,再難以取舍都只是心理的感受。既然投資者還要為雞肋資產(chǎn)付出更大的代價,那就真不如斬倉出局,徹底忘記這段痛苦的經(jīng)歷。就像歌詞里唱的“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投資者也應(yīng)當有這種放棄的勇氣———拿得起,還得放得下。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