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國總裁潘石屹在自己的博客上說,房產稅對市場的影響會非常大,日本征收房產稅后,房地產立刻垮了下去,20年都沒再起來。同時,二套房的認定標準也被一些評論視作壓垮房價的那根稻草。
高壓態(tài)勢之下,開發(fā)商心態(tài)如何?重慶一開發(fā)公司副總的想法可說是頗具代表性,該人士表現,現在的情勢需要一個帶頭大哥站出來,大慷慨方旗幟鮮明地發(fā)布降價,而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降了價還羞于承認,"這樣,咱們才好跟進啥"。
顯然,大面積的降價已經成為開發(fā)商的共鳴,現在的問題只在于誰會成為帶頭大哥以及房價會降多少?
而對于購房者來說,房產稅和二套房認定標準無疑將"嚇退"絕大部分的投資者或改良性需求,碩果僅存的首次置業(yè)者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開發(fā)商們競相爭取的對象,真正享受甲方的待遇。
不過,地球人都知道,在樓市最具購置力的并非首次置業(yè)者,而是那些被"嚇退"的投資者或改良性需求。這些人廣泛都有兩套以上的房子,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房子,你必定會說,這些人真討厭,就是他們炒房才把房價炒得那么高。但是換個地位想一想,如果你手上有一大筆足以買房的錢,你確定也會去買房,甚至這種愿望可能會更加強烈。因為那錢放著分分秒秒都在貶值縮水,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2009年,我國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為5.7,而貨幣存量平均增加速度是31.5%。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人不投資房子了,還能投資什么?
股票、期貨、國債、黃金、古董、藝術品、實業(yè)?可以說,都不怎么靠譜。于是最近一部分人開端炒豆子、炒大蒜、炒玉米,但由于影響到國計民生的菜籃子,緊跟著調控又來了。閑錢好像真沒活路了,投到哪兒,哪兒就出泡沫,然后又被當作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在不少人看來,買房子仍然是無奈之下最穩(wěn)妥最安全的選擇。
但是,哪里有"安全"的投資呢?事實上,所謂安全只是風險還未被察覺而已。這讓我想起不知是誰說過的一句話:當某一天大多數人都有了房子,手上不止一套房子的人都在拋售,天知道那會是個什么地板價?
這樣的結局信任沒有人愿意看到,但又有誰能指出一條明路:除了買房子,我們還能買什么?
事件:一會說征一會又說不征的房產稅,在上周有了定論,重慶版的房產稅計劃已上報中央正待批復。緊接著,三部委又發(fā)布了第二套房認房又認貸的認定標準。
一度認為調控政策告一段落、剛剛開端顯得有些樂觀甚至有些膨脹的開發(fā)商,再一次體驗到了"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徹骨寒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