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考證足球起源我國,其實就是一種被稱為“蹴鞠”或“蹋鞠”的娛樂游戲。像這種只要是在外國人那里出了名而我們已落伍了的東西,馬上就有“愛國人士”出來考證、舉證:這東西在我國古代某某時候就有了。
火藥是我們發(fā)明的,造紙術(shù)也是,當(dāng)然還指南針。但八國聯(lián)軍卻靠著“指南針”航海來到亞洲,用我們發(fā)明的“火藥”制作成槍炮攻打紫禁城,最后還用我們“造”的紙簽下了《辛丑條約》。
近年國人過“洋人節(jié)”的習(xí)慣逐漸培養(yǎng)出來了,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事,過就過吧,生活浪漫多彩有什么不好的?
牛郎織女的傳說本來是一個“杯具”,非得要把它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要到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有情有愛、活生生的青年牛郎和織女才干見上一面,你愿意過這種分居兩地的生活?
西方情人節(jié)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其意大致雷同,重要的是有個古羅馬青年傳教士,傳播基督教義被捕入獄,激動了老獄吏和他雙目失明的女兒,得到悉心照顧。臨刑前青年傳教士給姑娘寫了封深情的信。他被處逝世的當(dāng)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我認為這個傳說,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質(zhì)的差別。
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有個小女孩的媽媽離婚后再遠嫁國外,在候機廳媽媽即將進入安檢通道的瞬間,小女孩撕心裂肺地哭叫著要撲向媽媽。另有一個女孩,她媽媽逝世永遠離開了她,她默默地抹著淚送別媽媽。這個女孩悲傷的程度,遠遠沒有候機廳送別媽媽的那個女孩深。
第一個女孩的媽媽好好的,卻撇下她不要她了,第二個女孩不是媽媽不要她了,而是因為媽媽不可能要她了。
我不把“七夕”當(dāng)“情人節(jié)”,從不在這天送送玫瑰。
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應(yīng)當(dāng)是個真正的大“杯具”。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