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lián)的伎倆也是十分豐富,更有諸多楹聯(lián)絕品,為后人千古傳頌。像其中的比喻法中家喻戶曉的“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雙關(guān)法中膾炙人口的“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須梅(媒)”,“蓮(憐)子心中苦,梨(離)兒腹內(nèi)酸”;續(xù)接法中聰慧智慧的“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還是太多了,怕是舉例出幾百聯(lián)精華也綽綽有余。最讓我思量的是假稱法中的一聯(lián),那是解放前,萬全縣的城隍廟,香火曾盛極一時。有個不信鬼神的讀書人,與了副對聯(lián)貼在菩薩的兩邊:
你亦求,他亦求,為了幾文臭錢,叫人如何是好;
朝也拜,夕也拜,不做半點好事,令我左右為難。
看罷不覺笑了出來,為這讀書人的才干和機靈,更為他一語道破的人性基本。在眼中浮現(xiàn)出一幅幅剪畫來,善男信女們,不辭辛苦地爬上高高的山巒,因為大多被傳為靈驗的寺院廟宇,多是藏在深山之中的。踏入恢宏的大雄寶殿,面對威嚴慈愛的一尊尊菩薩,多是虔誠地下跪,燃上高高的香燭,雙手合十,閉上眼睛,在心中默念自己的祈愿。寺廟中的鐘磬聲時時傳來,伴著僧眾們吟詠的經(jīng)文,仿佛將人們帶到了一個靜寂虛無的神仙居處,讓心靈得到片刻的安靜和安慰。可是,走下了山寺古剎,人卻又回到了物欲與情欲糾革的紛紛世界,花紅柳綠的物質(zhì)生活,超脫,是舍不得的。
許了愿,無論所求為何,或是功成名就,或是金滿倉銀滿庫,或是金榜高中,或是身材安泰,或是平安如意……許了愿,就要還。于是,大廟小廟中,每逢初一十五,便會擠滿了人,摩肩接踵,除了許愿的,便是還愿的。香火不斷,那被夸張制作出來的香,金色的外衣,粗得舉也舉不動。煙霧罩住全部廟宇的上空,天上的神明,還能看得見求愿中的人嗎?
有的人,為了彰顯自己的虔誠,上一次山,便會花去大把大把的金錢,上香、點燈、獻花、供果、披袍、升疏……當(dāng)然,普通的老百姓,只能表現(xiàn)表現(xiàn),只有“大款”才可能做得周全。老百姓講究的是,心到神知,因為,他們不這樣安慰自己,就要破產(chǎn)了。而“大款”們講究的是,極盡所能,因為,他們不這樣請求自己,會擔(dān)心破產(chǎn)。
像寺院廟宇一樣,隱在大山深處的,還有那樣一群人。他們遠離現(xiàn)代化,遠離高科技,遠離瓊樓玉宴,于是,他們懵懂而無知,他們貧窮而卑微。山里的果子一茬接一茬的成熟、腐爛,山里的孩子一代接一代地成長、老去,延續(xù)著先輩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法。放羊,是為了賣錢,賣了錢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娃,生了娃放羊……
可是,這樣的一群,沒有人去關(guān)注,也不會有人花大把的錢,為他們想想轉(zhuǎn)變生活方法的途徑。建一所并不豪華的盼望小學(xué),為幾個農(nóng)家的孩子找到盼望的方向,為深山還在靠河吃水的人們打一眼井,為孤寡們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的去外……其實,這并不比上山拜佛難以完成,一次法事的費用足夠一名大學(xué)生完成一年的學(xué)業(yè),可是,人們卻情愿信任,把錢燒給神佛,是有回報的。
以前讀過《三言二拍》的一些故事,慢慢地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來,一些有錢的善人員外,他們一生無子,生活也平庸無奇,深居簡出,可是偶然的一次恩遇,或者只是順手救下了一只灰狐貍,卻讓他們老來得子,完滿了一生的心愿。有些應(yīng)試的窮書生,只是將自己的晚餐省了下來,施給了街角餓得快要咽氣的老乞丐,卻換來一世青紫榮華。有些官員新到一方執(zhí)政,接濟并收養(yǎng)了前任遺世的孤女,于危難處,舍了一方光明,卻得來官至公卿,兒孫皆幸。
誰都知道,那些故事也許就是馮夢龍和凌蒙初編排出來的,可是,他們說得也不無道理。用他們的說法,便是,人若是以才能之便,解他人之燃眉,雖舉手之勞,卻也是陰騭匪淺。積下的德行,總會天見神知,自然不忘用其它的方法補還給你。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