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的神勇無敵之五虎上將身份,重要形成于明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但從被歷史學界廣泛認為是正史的《三國志》里卻無這方面的記錄,《三國志》對趙云的描寫,可以用幾個詞匯來概括,一是機靈,二是忠義,三是英勇,并無一句提及趙云是武將身份的話。成都武侯祠建于唐以前,由朝廷出資,是嚴正的政治行動,初與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并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xiàn)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的格式。也就是說,成都武侯祠把趙云歸類于文臣,是在《三國演義》未成書之前,其根據(jù)來自于正史《三國志》,應當是可信的。
趙云出道之初追隨公孫瓚,除結(jié)識劉備外,幾乎毫無突出的表現(xiàn)。初平二年,趙云受常山郡國民推薦,帶領本郡義勇投奔公孫瓚,有人會產(chǎn)生疑問:若趙云不是武將,常山郡國民怎么會推薦他?這不奇怪,因為漢朝有舉孝廉的成例,是不是武將倒在其次。從趙云與公孫瓚的對話里也可瞧出端倪,公孫瓚問趙云咋不去投奔袁紹,趙云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jīng)過商討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并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于將軍您!边@個大道理非常堂而皇之,一般武夫是難以說出的,可見趙云受過良好的文化教導。
劉備對趙云的認識和愛好過程,是從趙云的談吐和儀容開端的,而不是驚奇于趙云的勇武。公孫瓚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的時候,趙云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相當于“掌書記”的職位,這個職位在三國歷史上,多為文人充當。在趙炎看來,三國時代是個特別的時代,在那樣的動蕩年代,一切都以武備為第一要務,文人隨軍督軍是常事,文人充當武職一點也不奇怪,比如,諸葛亮和龐統(tǒng)都是文臣,卻做了軍師中郎將,東吳的陸遜是個典范的書生,卻能都督兵馬,這樣的例子很多。趙云后來一直在劉備軍中任職,先后做過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留營司馬、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鎮(zhèn)東將軍、鎮(zhèn)軍將軍等武職,并不能闡明趙云必定就是武將身份。
現(xiàn)在人認為趙云是武將的理由,大多集中在趙云曾兩次救阿斗、生擒過夏侯蘭、定軍山之戰(zhàn)挫敗曹軍等等,據(jù)趙炎分析,這些理由都有值得商議的處所。長坂坡救阿斗,《三國志》并未作詳細介紹,只說趙云發(fā)明阿斗和甘夫人等走失,即掉轉(zhuǎn)馬頭去尋找,被人猜忌是去投奔曹操了,劉備不信,過了不久,趙云抱著阿斗,保護著甘夫人,回到了營中。第二次救阿斗,是在孫權聽說劉備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并叫她帶阿斗一起歸吳,趙云與張飛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并成功奪回阿斗。前者純屬尋找,與武將身份無關;后者是與張飛在一起,很難說趙云施展了多大作用。至于生擒夏侯蘭,就更值得斟酌了,夏侯蘭其實是位法律工作者,并非真正的武將,或許趙云比他英勇,他就做了俘虜了。在定軍山挫敗曹軍,趙云更多的時候是施展智多星的角色,黃忠去搶曹軍糧草,趙云沒有去,后見黃忠沒回,趙云這才率兵營救,打不過只好突圍,順帶著救出張著,回到沔陽大營里,面對曹軍的四面合圍,趙云令蜀軍偃旗息鼓,曹軍猜忌趙云設有伏兵,便退走,趙云伺機令軍士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恐,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逝世者甚多。
從劉備對趙云的應用來看,也可發(fā)明,趙云的真正才干是智囊和管家而已。趙云窮其所能不曾斬一名大將、拔一處要塞、破一次大敵;畢其一身不曾領重任而為先鋒或統(tǒng)帥、鎮(zhèn)關隘而獨當一面、加高官而成封疆大吏。許多人都說劉備是瞎了眼,竟然不重用趙云,其實不然,歷史上的劉備識人、知人、用人的本事遠勝諸葛亮,遠勝蜀漢陣營中的任何人。即便不能與曹操比肩,也相去不遠,否則他無法由窮寇至霸主。政治家可以不知兵不通治,卻不能不知人善任。一生在人才方面慧眼如炬的劉備決無可能對常年追隨的趙云看走了眼,不重用的理由只有一條:趙云不是武將,膽氣有余,力量不足,做做管理工作足矣。劉備不假重兵于云手,常留在身邊,正是要其揚長避短,既能處變不驚、有條不紊地看護自己、家人及群臣的安全,還能用其遠見卓識的大局思維得到頗有價值的進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