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中增加娛樂元素,讓觀眾開心一笑,這本身沒有錯,但必定要注意相干“笑料”的選擇,不能信手拈來,否則就會有胡鬧之嫌。
新版《三國》為了加強娛樂后果,在臺詞設計上著實胡鬧了一回。比如,劉備評論袁紹“是個扶不起的阿斗”,曹操自我評價“老母雞變鴨,曹阿瞞變成了曹將軍”等等。把民間諺語和歇后語進行閹割,嫁接到劉備、曹操等歷史名人身上,搞笑的意味有了,觀眾也笑噴了,但歷史的神經卻錯亂了:劉備咋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個扶不起的人?曹操最反感別人叫他阿瞞,咋自己叫上了?還自比老母雞。趙云為救阿斗,七進七出曹營,殺逝世兵將不計其數,曹操非但不心疼,反而大呼“我愛逝世他了”;貂蟬受傷,薄情寡義、兇殘暴虐的董卓竟傷心腸喊出“我的心肝呀”。這樣的臺詞我們只能在現代偶像劇、煽情戲里才聽得到,居然出自曹操、董卓之口,豈不令人狂汗。古人男女之間談情說愛,尚且諱莫如深,何況曹操、趙云均為男性,又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曹操再現代、再輕浮、再直白,恐怕也說不出這樣的話。臺詞設計,需要講究一個語境,即便融入時代元素,也應當想想古代人能否說得出這樣的臺詞。
新版《三國》在情感戲、女人戲的刻畫上也有胡鬧之舉。比如劇中刻意強化呂布與貂蟬的情感戲,讓劉備和孫小妹有了真情感,甚至還濃筆渲染司馬懿的老夫少妻戀等等,讓觀眾頗感意外。劇中對女人的刻畫也是下了大力量的,貂蟬、孫小妹、二喬、靜姝等人均有不厭其煩的交待。大肆兜售情感戲、女人戲,居心無非是拉攏觀眾。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多了些情感戲、女人戲,新版《三國》也很難吸引女性觀眾,卻可能引起大部分男性觀眾的反感。三國歷史畢竟是男人心目中的好漢歷史,情感也好,女人也罷,只是這段歷史的調味品而已,點到為止方顯高超。
另外,新版《三國》讓諸多人物自殺,已經不再是娛樂,而是徹頭徹尾的胡鬧了。有評論說,讓關羽自殺,是為了渲染一種蒼涼的氣氛;讓龐統(tǒng)、黃忠自殺,是為了凸顯對劉備的忠義,是尊劉的需要;讓漢獻帝自殺,是為了加強亡國之痛和曹丕之冷,有保護漢家正統(tǒng)和抑曹的作用。在趙炎看來,這樣的評論是站不住腳的,慢說該劇對歷史人物結局的肆意修正將產生何種消極誤導,其鼓勵自殺之舉實在應受到責難,這絕不是趙炎冤枉該劇,看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的鏡頭,太過簡略,感到這兩人應當是自殺的,看見關羽就自殺了,還要走到關羽跟前自殺,臨逝世更不忘給關羽刀上吐點兒血,這是不是該劇的故意?在生存壓力日漸增大的今天,愛好三國歷史的青年人看到如此多的三國人物自殺,他們該作何想?人類可以輕慢一切,就是不可以輕慢生命。壓力在什么時候都會存在,為回避壓力而選擇自殺,絕非好漢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新版《三國》修正歷史倒算不上什么了。
趙炎無意貶低新版《三國》的改編成果,畢竟其在立意上,更貼近現代觀眾的觀賞心理。再說了,現代娛樂有時候跟胡鬧也差不多,比如湖南衛(wèi)視的快活男聲出現出的“偽娘”們,居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安徽黃山打造“西門慶之鄉(xiāng)”,提倡年輕人學習西門慶,可見“流氓之鄉(xiāng)”也娛樂;網絡紅人鳳姐的超旺人氣等等,娛樂里有著幾分胡鬧,胡鬧里有有著幾分娛樂。只是,新版《三國》拿歷史來娛樂,將娛樂與胡鬧并舉,在國內影視劇中堪稱罕見,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里倒是經常有這樣的胡鬧,莫非高希希導演拜師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