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考古成果展引發(fā)了一場對國人觀念的反思。7月23日有報道稱,“山西襄汾縣陶寺遺址的考古成果表明,中華文明形成起點可前推到公元前4200年左右。”
按照這個說法,中國文明就已經(jīng)有了6200多年的歷史,和埃及齊平。但事實上,歷史學界已有定論的中國文明史也只到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距今僅4000年出頭。
崇尚古老,越久遠就越好,一直都是中國人的重要觀念,對此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孫立群表現(xiàn),“這和中國的宗法制度有關(guān),越是久遠就越權(quán)威。事實上,歷史固然要尊重,但最重要的要看當今,要看自己,祖宗越好,只能闡明子孫越不行。”
晨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什么?有多久?
孫立群:首先要說文明的定義,現(xiàn)在歷史學界對文明的定義有三個,即城市、金屬、文字。也就是說,要有城市,會冶煉金屬,應(yīng)用文字。按這個標準,最早的文明應(yīng)當是埃及,這已有定論,距今6000年左右,F(xiàn)在也有一些說法認為,文明是和人并生的,比如說從不穿衣服到穿衣服就是文明,從不會用火到會用火就是文明,從不用工具到應(yīng)用工具就是文明等,但是這個說法太散了,按照這樣的標準,山頂洞人也能算做文明了。所以這個說法并不是歷史學的主流。
晨報:那么,中國文明畢竟有多久?
孫立群:中國可信的、被學界認定的最早的文明是夏文明,大約是公元前21世紀左右,距今4000多年。夏以前的歷史,一直在探討之中,當然我們盼望有更多的材料來證明,可目前還沒有有說服力的,也沒有得到學界的承認。比如前推1000年,就是黃帝,距今也有5000多年了,但并沒有證據(jù)證明黃帝確有其人,也沒有證據(jù)證明黃帝之后的時代是怎樣的,是不是有文明。
“黃帝”未獲學界公認
晨報:我們的教科書中一直在強調(diào)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這是不是個謊言呢?
孫立群:用謊言來下定義有些果斷,但是確實有些不符合歷史學的內(nèi)容。我們說歷史學首先要實事求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要人為地去拉長歷史,不要主觀想象。
晨報:社會和媒體往往也不能接觸到事實的本相,因此總是容易呈現(xiàn)誤差,大家應(yīng)當怎么做?
孫立群:實事求是應(yīng)當是媒體的精力,可能有時候會呈現(xiàn)錯誤,受國人思維習慣的影響,認為越早越好,其實很多東西在學界都是有定論的,但大眾不知道,媒體應(yīng)當成為中間的橋梁,起到辨誤的作用,讓大家都能夠知道真正的東西。
不要人為地拉長歷史
越古老越好并非真理
晨報:中國人一直以古為尚,這種尚古的根源在哪里?
孫立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有尊祖敬宗的習慣,中國的宗法制度也是以祖宗為標準,祖宗越多就闡明這個家族越強盛、越古老。祖宗的訓誡和制度是必須服從的,所以中國人盼望老祖宗越老越好,動不動就三皇五帝,言必稱堯舜。這一通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多少祖宗啊?
晨報:是不是真的越古老就越好?
孫立群:越古老就越好,這是國人的心理,其實和歷史學沒什么關(guān)系,歷史學的基礎(chǔ)請求是要根據(jù)史料,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而不是憑借著一些不可靠的材料,甚至是憑借想象去編造,這不是歷史學的習慣。越古老越好也并不是什么真理,也用不到歷史學,比如說古人沒有汽車飛機,走個遠路動不動就幾個月,自然沒有現(xiàn)在好。
“絕不能沉淪于歷史”
許多人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歷史和文明是怎樣的關(guān)系?
歷史和文明是同步的,文明達到必定的程度,留給后人的歷史財富就越多,文明的程度越高,發(fā)明的財富也就越多,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還有精力上的。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富強時代,都是由它的文明程度所推動的,比如大漢、盛唐。
我們應(yīng)當用怎樣的標準去看待歷史?
這是一個老問題,首先要尊重歷史,汲取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但另一方面,絕不能沉淪于歷史之中,我們學習歷史是為現(xiàn)在服務(wù)的,不是為了夸耀的。歷史畢竟是靜態(tài)的,是既成事實,不可能轉(zhuǎn)變,對于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現(xiàn)在,是未來。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