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一文雖然敘事較為平庸,但文章的抒情氣氛依然是很濃的,仍然體現(xiàn)先生語言樸素的這一作風。作者并沒有用濃墨重彩去著意渲染,而是敘述一連串渺小的事情。特別是車站買橘子這一事件,作者更是用平本質(zhì)樸的語言來直抒胸臆:“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清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作者用一連串樸素而又真實的動詞,刻畫父親舉動的艱巨,以此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的深厚情感。父親不辭勞苦,親自為兒子買橘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的真實刻畫,已經(jīng)足以使人物形像突出感人了,再加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那樣特定的氣氛中,怎么能不讓作者激動得熱淚潸然?怎能不讓讀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再看買橘子回來的過程,寫得更是簡略:“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到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一股腦”、“撲撲”、“很輕松似的”,這一簡略的動作和心理,就把他為兒子做了一件對他來說很“艱巨”的事情之后的滿意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外,還有文中對“背影”的四次描寫,都是平鋪直敘,然而這“背影”卻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是父子依依惜別中最后留給兒子的深入印象。
由此看來,無論是寫背影還是寫買橘子的過程,都是平平實實的敘述,但正是這些極平常的日常絮語,卻蘊含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至愛深情和兒子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一篇包含父子深情的《背影》,父子的對話卻只有極簡略的四句,但這簡略中蘊含著豐富的潛臺詞。第一句是兒子勸他不必送時,他說:“沒關(guān)系,他們?nèi)ゲ缓谩薄8赣H放心不下,寧可耽誤自己的事也要親自去送兒子。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第二句是到車站,兒子勸他回去,他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不要走動”。父親怕兒子長途饑渴,親自去買橘子。父親對兒子的體貼關(guān)心十分周到過細。第三句是買回橘子時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是關(guān)心兒子旅途是否平安。第四句是走幾步后回頭說:“回去吧,里面沒人”。這是擔心兒子的行李。
這些話太平常,太樸素,太簡略了,然而卻包含著千情萬緒。把父親對兒子的無窮愛憐、體貼、依依不舍的深摯情義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淋漓盡致。《背影》一文,不像一般的作品那樣去描寫人物的肖像、神色或音容笑容。而是抓住人物的形像的一個特點“背影”來寫,不惜筆墨作具體刻畫,通過描寫“背影”,把父親對兒子的千般情萬般愛表現(xiàn)得徹徹底底,也把父子惜別中留給兒子最難忘的瞬間刻畫了出來。讀罷這此文,我是激動得無話可說了,而丁教授卻說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夠“詩意”應當如何去懂得?在下真是范難啊!難道是寬大讀者的懂得力和天資都像我一樣愚鈍不成?
至于先生所說“在《背影》一文中,看不到朱自清父親有什么操行上合乎大眾,價值觀的閃光點!币徽f,我認為純粹是無稽之談,還有那些“朱先生的父親納妾失意”等等則是與文章無關(guān)的事情,為什么非要扯到一塊來呢?我不知丁教授是在“掘人祖墳”還是在“作秀拋媚”吸引大眾,眼球?我們寬大大眾不盼望再看到一個“智商前三百年無古人后三百年無來者”“文學程度堪比魯迅”的“鳳姐”。∫苍S這就是先生所說的“乏善可陳”了吧!
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又依附于語言來塑造形象以反應生活的本來面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敘事寫人,語言樸素自然,娓娓動人,感人致深。寫景狀物語言活潑精美,清新典雅。他的筆下,時空突破了界限,各種感到達到了通感,可以有為無,也可以無為有。這一點大家不妨去好好讀讀《春》《荷塘月色》《蹤影》《歐游雜記》等作品吧,《背影》只是窺豹一斑!耙磺芯罢Z皆情語”,讀他的散文,如飲春茶,令人口舌生津;如嚼青果,久久尚有余味。這樣的名家的名篇不選入教本難道先生真要寫幾篇入選不成?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