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書上記載: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中國網(wǎng)絡媒體上記載:“炒作”是中國當今第一大發(fā)明。我們死了很多年之后,歷史書上記載:“炒作”是中國第五大發(fā)明!
炒作一詞,起源于本世紀,具體追溯到某年某月某一天,已經(jīng)無法考證。如果用解放初期的一個近義詞來替代,就是“浮夸風”!
那時流行的就是“畝產(chǎn)上萬斤”口號,很多人在精神上獲得了巨大滿足!
二
前不久,,在某市服裝城門口,一件外觀漂亮的連衣裙出現(xiàn)在模特身上,許多顧客看到標價“98元”,都搖頭而去。三天之后,營銷經(jīng)理靈機一動,把“98元”換成“9800元”標價,當天下午就被一奔馳主人買走!
這也許就是炒作的效果吧!
從張藝謀的《紅高粱》開始,到《英雄》,到《滿城盡帶黃金甲》,到《三槍》,到《山楂樹之戀》,我們不能不豎起大拇指!把老謀子推舉為“影視圈第一炒作高手”當之無愧啊!后來李安、馮小剛都青出于藍勝于藍,一部《臥虎藏龍》和《唐山大地震》,均達到最佳炒作票房!
這使我聯(lián)想到童年的“捕魚技巧”。先在河邊用泥沙圍成一個圈,留出一個入口,接著往圈里的水中放一些香餌,最后就等著魚群悶頭悶腦的跑進圈里來……只要把入口一封就大有所獲!娛樂圈的炒作,就像放出的香餌,這是必須的!就像我們的推銷員那么普遍,可以毫不掩飾的說:沒有炒作,就沒有中國電影!沒有票房,誰還去做導演呢?中國人最大的優(yōu)點是:不做虧本買賣!巴菲特來中國叫富人募捐,是鬼摸了腦殼,自討沒趣!
相比之下,民間女子芙蓉姐姐的炒作,顯得可憐兮兮的;雖然名震四海,但是利少弊多,屬于特失敗型!鳳姐就不一樣了,不僅一夜成名,還被媒體鏡頭追捧,據(jù)說還寫書紅了某雜志,開起了跑車,由超市小職員搖身變成“款姐”!
《春晚特快專列》出來的“小沈陽”和北京某臺捧紅的郭德綱,不久前成為眾矢之的,用美國雜志那嘲諷的口吻點評,就一個字:俗!
不能不明白一個定義:炒作之下,必有勇夫,一切皆有可能!到農(nóng)貿(mào)市場買菜,大家都要小心翼翼的,今天賣菜的那位或許明天就是“鳳姐”!
更離譜的炒作,就是依靠“緋聞”和“門”,哪個女子夜會億萬富豪啊,哪個嫩模不幸曝光啊,哪個美女首度破禁演繹啊……等等,總之門門相扣,層出不窮!送上一詩比喻“春蠶到死絲方盡,一夜成名淚始干”!
看看媒體上泛濫成災的廣告炒作,什么美容讓你年青20歲,什么洗發(fā)水讓你一洗就黑,什么治療儀讓你每天增高2厘米,什么壯陽藥物讓你持久數(shù)小時,什么奶粉讓你寶寶健康成長,什么行業(yè)讓你一夜暴富,什么學校培養(yǎng)神童寶寶……如果你不相信,有明星代言,你還不信么?
如果說產(chǎn)品效果不好賣不掉,那巨額廣告費和明星代言費哪里來?總之,還是有人去買嘀(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商人的信條)!至于效果嗎,只要不出人命,不會坐牢的!
“炒作發(fā)明”就像電視機一樣普遍的時代,電影、文化、藝術均被滲透、統(tǒng)統(tǒng)變成急功近利的商品,這就像一個雜貨大市場,一切皆可商業(yè)化,一切皆有可能......
三
為什么今天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離不開“炒作呢”?
路邊推車賣西瓜的老漢,如果一聲不吭的,生意肯定清涼,如果他用大喇叭炒作:“快來買啊,快來看啊,美國進口的火星培植西瓜,又甜又營養(yǎng),大人吃了解渴,小孩吃了變神童!”
……暈啊,這一嗓子,估計把城管都招來了!
一個高中生去人才大市場求職,他的文憑卻是“北大”的,工作簡歷更是天花亂墜,叫那些老板真假難辨!這樣的自我炒作不僅僅是在職場,在官場和文藝界,又有多少真才實學的呢?方舟子為此引來殺身之禍,令人汗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