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父母們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擁有怎樣的人生?無一例外都會回答:健康、快樂、富有、有知識、有愛心、有修養(yǎng)、有事業(yè)心等等,或許有的還會更具體,譬如做個畫家、舞蹈家、主持人之類的。無論哪種都無可厚非,但成功的前提肯定是德為先,“小勝以智,大勝以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見過一個上小學的小女孩,屬于那種超級頑劣的,老師頭疼、同學反感,在學校,是老師們眾口一詞“一眼也不想看”的孩子,家長頻繁被叫,無濟于事,這樣的孩子給誰都會搖頭。問題出在哪里?親眼見識過那位爸爸不分時間不管場合的拳頭腿腳,邊下手口中邊念念有詞,老子如何如何的,孩子身上常有淤痕。她媽媽也說這孩子“軟硬不吃”,好吃好喝好穿好戴,品行卻一點也不見好,實在沒辦法。孩子無意中對同學說的一句“你媽媽真好,晚上給你燉排骨,我只能跟我媽媽在麻將館吃”卻現(xiàn)出了因由,問題在誰的身上也就一目了然了。很顯然,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被愛和被尊重,這無疑是父母的失職。
很多時候,我們只一味地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我可以躺著看書,你不行,那樣會壞掉眼睛;我可以闖紅燈,你不行,那樣不安全;別人掉的錢我可以撿,你應(yīng)當交給警察;我可以亂丟垃圾,你必須做到環(huán)保;我可以講粗話,你必須懂禮貌;我可以天天泡麻將桌,你必須讀書寫字。諸如此類。這樣潛移默化的結(jié)果是,孩子困惑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失掉了自信心和正確的認知,以及應(yīng)付事情的能力�!吧斫讨赜谘越獭保粦�(yīng)該只是一句空話。
現(xiàn)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占了絕大一部分,父母對孩子寄予了過高的期望。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你的任務(wù)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考試分數(shù)要高,課余要全面發(fā)展,琴棋書畫無一不學,有興趣要學,沒興趣培養(yǎng)興趣也要學。至于生活,父母全權(quán)負責了。聽說過一件事,說一個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看到煮雞蛋,竟然不知道該怎樣打開。當然即使這是真事,也只是個例,卻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對孩子動手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的培養(yǎng)是何等重要。一個生活上的“低能兒”又如何能在社會立足呢?
培養(yǎng)孩子,不是培養(yǎng)分數(shù)、培養(yǎng)成績,“成才”的前提是“成人”。好的習慣,優(yōu)秀的品質(zhì)與思想,保有自尊并懂得尊重別人,遇事經(jīng)得起,有受挫的能力,這些都將伴隨孩子的一生,讓他們終生受益。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會不會因為貧窮而自卑、會不會以父母是清潔工、農(nóng)民工而感到羞恥并以此播下仇恨社會的種子,這些都取決于他的身邊人。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抬起頭來做人》,說的是一個家境貧寒卻因成績好而有機會就讀于“貴族學�!钡男∧泻�。有一次,學校要籌款,要求每個學生都找家長捐錢并在籌款卡上簽名,看到媽媽取出5元錢時,男孩欲言又止,碰到媽媽詢問的目光時,他低了頭說:“同學們捐的都是100塊、50塊的……”媽媽托起他的頭說:“不要低頭,要知道,你同學的背景,非富即貴,我們必須量力而行,我們所捐的5元錢其實比他們捐500元還要多。你是學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學,盡力為校爭光,就是對學校最好的貢獻了�!眿寢尩脑�,讓小男孩經(jīng)歷了一次由金錢來估量人的“成績”的無言教育。當老師在班上宣讀每位同學的籌款成績時,小男孩勇敢地抬起了頭,他學到的不僅僅是“捐”的意義,還有別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的存在都有他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講給孩子們的。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