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父庭玢,任昆山縣尉時生郊。孟郊早年生活貧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中張建封鎮(zhèn)守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一說45歲),始登進士第,有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后東歸,旅游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十七年(801年),任為溧陽尉。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故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余慶鎮(zhèn)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時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孟郊讓后人記住,是他的兩首詩。一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再就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沒有律詩。藝術上不蹈襲陳言,或擅長用白描手法,不用典故詞藻,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鉤章棘句,掐擢胃腎”(《墓志》),精思苦煉,雕刻其險;如韓愈所說“規(guī)模背時利,文字覷天巧”(《答孟郊》),一掃大歷以來的靡弱詩風。其中有的詩篇反映時代現實、揭露藩鎮(zhèn)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生活、憤慨貧富不平,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游終南山》等;雖然社會生活內容不同,都思深意遠,造語新奇,體現了孟詩的特色。有些作品如《秋懷》等,則情調不免低沉;“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句,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狹窄的心情。
有趣的是孟郊的經歷自唐朝至今不乏重蹈者。這就讓人不由得要浮想連翩了。
孟郊一生貧寒,四十六歲中進士不過換取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官職。從他的三首詩可看出他求官過程的艱辛和落寞。
“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花上霜。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币灰弧堵涞凇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币灰弧对傧碌凇
“昔日齷齪不足嗟,今朝曠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币灰弧兜堑凇罚ㄒ蛔鳌兜强坪蟆罚
三首詩寫盡了三次考后的心境,從獨見花上霜再又空將淚見花至最后的看盡長安花,表現了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者的心理歷程。只可惜,中進士時年歲已達四十有六。古人的生活質量遠不如今天,三十以上便叫黃土掩了半截腰,四十以上便已進入老年。有四十而齒搖,力不從心的感慨。四十六歲才任縣尉,也難怪孟郊終日不事曹事,專職做了作家,每每詩寫不出來就自我拘禁,終于使得朝庭罰沒半俸,而獲詩囚之譽。
但文人往往矛盾糾結在仕途和孝悌之間。六十歲母歿,對仕途沒一日不抱幻想的孟郊可能在失望之余選擇了離職。其實從后來的經歷來看,他絕沒有死心。只不過借機表現了自己的不為重用的憤懣。終于在六十四歲守孝剛滿時,鄭余慶鎮(zhèn)守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應邀前往,到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時為元和九年,孟郊的朋友韓愈等人湊了100貫為他營葬,鄭余慶派人送300貫,“為遺孀永久之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