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聽到如此回答者的反應一定大同小異:初始瞠目掉眼鏡,繼爾樂不可支,最后深入深思。
不知這位語出驚人的女士真實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不是想嘩眾取寵或故意逗樂子的話,那回答其實不自覺地流露出了她潛意識里的情感饑渴——或者缺少愛,或者自認為沒有得到足夠的愛。
對于情感的需求,自然是女性更為強烈一些,也許,只因為女人比男人更感性的緣故吧。
從相互交流中獲得情感慰藉,這是人類的天性。從上個世紀初“皮膚饑渴癥”的概念被引入,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愛撫對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性。一塊五分硬幣大小的皮膚上,有25米長的神經纖維和1000多個神經末梢,這無疑是上天賜于人類的最為靈敏的情感傳感器了。若人的皮膚長期處于饑渴狀態(tài),心靈自然也會陷入孤獨的困境。我們常常會看到呀呀待語的嬰孩兒在父母的懷中被逗得格格大笑,那其實正是情感滿足所帶來的生命的躍動。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特別是撫愛,從嬰孩兒時起就是成了無可替代的生命體驗。
“皮膚饑渴癥”只是情感饑渴的一種最直觀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我們渴望擁有親情,也渴望友情的相伴,更渴望愛情的相守。所幸,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獲得情感慰藉的渠道自然而然地增加。我們可以從家庭中獲取情感的慰藉,也可以從不斷擴大的人際交往中持續(xù)地獲取友情的滿足。親情、友情、愛情三者缺少任何一項人生都將不再完美,不再完整。而愛情在人生情感中所占的比重,決定了來自于愛人的關愛在情感中的無可替代性。愛情的缺失注定會造成人的不同程度的情感饑渴,這一點,男女都一樣,只不過女人于此,尤其敏感。文章開頭故事中那位希望七十歲還有男人為她爭風吃醋的女士當屬癥狀比較典型的了。
《挪威的森林》中的綠子也算一個感情饑渴的典型例證。綠子說:“不管怎么是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要是死了或分開了,該悲傷才是?删褪遣恍,完全無動于衷。既不悲傷,又不寂寞,也不難受,幾乎什么感覺都沒有!梢膊荒苋治。我是有薄情之處,這我承認,不過要是他們——爸爸和媽媽——多少給我一點愛的話,我的感受就會大不相同,就會感到點傷心……”渡邊問她是否覺得沒怎么被愛過,綠子說:“介于‘不充分’和‘完全不夠’之間吧。我總是感到饑渴,真想拼著勁兒得到一次愛,哪怕僅僅一次也好——直到讓我說可以了,肚子飽飽的了,多謝您的款待。一次就行,只消一次。然而他們竟一次都沒滿足過我!
因為饑渴,所以追求。綠子說,不敢追求完美無缺的愛,“我所求的只是容許我任性,百分百的任性。比方說,我現在對你說想吃酥餅,你就什么也不顧地跑去買,氣喘吁吁地跑回來遞給我……可我卻說:我又懶得吃這玩藝兒了!說著‘呼‘的一聲從窗口扔出!蚁M麑Ψ竭@樣說:明白了,綠子,怪我不好,我本該估計到你又不想吃酥餅才是。讓我再去給你買點別的什么吧?……那我就好好地愛他,報答他!
綠子的癥狀雖然典型,卻并不嚴重,因為綠子還是很理智的,只限于心里想想而已。而嚴重的饑渴癥患者也許會為滿足情感的需求而置道德甚至法律于不顧,做出瘋狂的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來,爭風吃醋、紅杏出墻,都太小兒科了。
其實,情感饑渴者倒未必真是生活中缺少愛,也許缺少的是愛的感知能力。生活中,不擅長表達愛意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國人,自古以含蓄為美,如此的傳統(tǒng)及由此造成的生活氛圍的束縛,久而久之自然會讓人拙于情感的表達。仔細想來,若因此而引起后院起火,將之燒成斷壁殘垣或者片甲不留豈不是太冤了些,所以,為了防患于未然,倒不如未雨綢繆的好。
其實,愛的表達方式很多,也很簡單,不必刻意,不必鑼鼓喧天。一個擁抱,一個眼神,一句淡淡的問候,一次坦誠的傾訴,一朵戶外采擷的帶露的小花兒,一個貼心的小禮物……其流露出的愛與欣賞,已足以如涓涓細流滋潤干渴的心田。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