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誰家有個病人,家屬都會好吃好喝地伺候著:燉雞湯、熬粥,一天三頓飯恨不得換十來個花樣,還要吃各類保健品“補身子”。然而,結果卻事與愿違。據(jù)統(tǒng)計,我國住院病人營養(yǎng)不良比例高達40%—50%。其中,消化科以46.8%的比例位居榜首,腎病和胸外科緊隨其后。
其實,在醫(yī)院營養(yǎng)師的眼里,照顧病人可不是喝碗雞湯、吃點保健品那么簡單。家人應針對病情有的放矢地制定菜譜,如果一味“進補”或強調口感,有可能適得其反。其中,最讓營養(yǎng)師們頭疼的有五類病人。
第一類:迷信骨頭湯
“在我近20年的工作時間中,經常遇到給術后或昏迷病人喂骨頭湯的情況,有的甚至還是醫(yī)護人員推薦的。骨頭湯根本不能補充營養(yǎng),家屬不了解不足為奇,怎么連醫(yī)生護士也不懂呢?!”大連營養(yǎng)學會常務理事、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二院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王興國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骨頭湯不是不好,但對病人來說卻百無是處!扒靶┨,有個同事的母親,突發(fā)腦出血,搶救過來后,就是因為家人給喂了骨頭湯,發(fā)生了消化不良性腹瀉,病情變得很嚴重!
其實,骨頭湯的營養(yǎng)價值尚不及牛奶的1/10,其中所含的病人最需要的充足能量和蛋白質都很少。王興國表示,骨頭湯里脂肪最多,而且還多是飽和脂肪酸,不容易消化,非常不適合術后或危重病人虛弱的胃腸道。湯里僅有少量的氨基酸和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對無法正常進食的病人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即使病情只允許吃液體食物的話,骨頭湯也肯定不是首選。牛奶、雞蛋(沖水)、米湯、豆?jié){等相對更好些。對于有些外科病人喝骨頭湯補鈣,王興國認為這也是大錯特錯。骨頭湯中的鈣并不多,把1斤骨頭煮成湯,里面僅含有182毫克鈣,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的800毫克鈣。
第二類:認為白米粥最養(yǎng)人
米粥算是最常見的“病號飯”了,很多病人主動放棄米飯等正常的固體食物,餐餐喝粥,以為這樣可以補充營養(yǎng),加快恢復。然而,王興國告訴記者,米粥并不養(yǎng)人。經過精細加工的白米,本身營養(yǎng)價值就不高,含有75%的淀粉,只有8%的蛋白質和少量B族維生素。煮的越爛的米粥,B族維生素的破壞越多。因此,白米粥的營養(yǎng)價值不如米飯或饅頭高。
與米飯相比,白米粥確實容易消化,適合消化功能不佳的胃腸道疾病患者,如胃腸炎、嚴重消化性潰瘍、胰腺炎、嚴重肝炎等,以及一些極度衰弱的病人吃。手術后第一次進食,需要流質食物,也可將它作為首選。但對胃腸道消化功能正常的其他病人來說,就沒必要喝了。王興國建議,病人最好吃固體食物,不能老吃液體食物。即使要喝粥,也不應太稀,里面不妨多加輔料。
第三類:盲目服用保健品
很多病人的床頭柜,都被海參、燕窩、冬蟲夏草、初元等各種保健品塞滿了。上海華東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營養(yǎng)師陳霞飛主任指出,有的病人一天服用五六種不同的補品,卻很少吃飯,結果一檢查,熱量攝入不足,根本不能滿足一個人的基本需要,營養(yǎng)自然也就難以保證。王興國對記者開玩笑說,其實送保健品還不如送一籃子雞蛋有價值。病人身體恢復最關鍵還得靠肉、蛋、奶、主食等,如果能量都不夠,光吃補品,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患有高血壓、正在發(fā)燒、得了腫瘤還沒做手術的病人,最不適合吃保健品,可能會使病情惡化。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營養(yǎng)學系教授蔡美琴提醒,保健品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般要吃3—6個月才能有效。補充前,最好咨詢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有些保健品,比如鈣片不要空腹吃、保肝類保健品要與西藥距離3—4小時后再服,這些都非常有講究。
第四類:吃水果多,吃蔬菜少
去醫(yī)院探望病人,拎著果籃的現(xiàn)象再常見不過了。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水果比蔬菜有營養(yǎng)。其實,水果的營養(yǎng)價值普遍比蔬菜低,比如100克蘋果的維生素C含量為4毫克,而100克小白菜的維生素C含量是28毫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