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女孩彤彤(化名)不管高興還是不高興,常常要咬人、打人;6歲男孩小靈(化名),最大愿望是“擁有一把槍,然后能一槍把媽媽打死”……
彤彤的行為,大多數人尚可以理解。可小靈的言語,顯然讓人大驚失色。
孩子們怎么了?是童言無忌,還是另有原因?
【案例】
6歲男孩最大愿望是把媽媽一槍打死
前段時間,江干區(qū)某幼兒園大班。
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題目:“小朋友們,請大家說一說,你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輪到6歲男孩小靈發(fā)言。發(fā)言結束,老師大驚失色,趕忙把小靈的媽媽朱女士請來。媽媽聽了老師的轉述后,嚇得也快跳起來。
原來,小靈的最大心愿是:“擁有一把槍,然后能一槍把媽媽打死。”
媽媽朱女士承認,兒子特別淘氣,又不聽話,因此常常要揍他。可再怎么揍,自己也是愛兒子的,是為了兒子好。兒子的腦子里怎么會有一槍把自己打死的想法呢?
“我們做孩子時,哪里有不挨父母打的,現在的孩子怎么回事?” 朱女士傷心之余,很不能理解。
3歲女童高興不高興都要咬人
3歲的杭州女孩彤彤,有一個習慣,動不動就要咬人、打人、踢人……
彤彤媽媽說,她玩得興奮的時候,會突然撲過去咬人一口,讓人防不勝防。
一次,鄰居7歲小男孩淘淘來彤彤家玩,兩人在地上追來追去。玩得興奮時,咯咯笑著的彤彤突然撲過去,朝淘淘的左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
淘淘大聲哭泣。捋起袖子,手臂上留下一小排深深的牙齒印和血痕。
此時,彤彤則躲在角落,臉色灰黯,一聲不響。良久,她才在大人的教導下,當面向哭泣的淘淘說了聲“對不起”。
這件事情后,打人的情況并沒有得到制止。
前段時間,彤彤發(fā)燒,爸爸抱著她安慰,彤彤用小手“啪啪”地打在爸爸臉上。
“怎么可以打爸爸。”媽媽一邊制止,一邊抱過彤彤。“啪”,響亮而清脆的聲響,媽媽的臉頰上也挨了彤彤一巴掌。
“彤彤,不可以打媽媽。”爸爸低聲說。
雖然爸爸媽媽反復教導,可是彤彤還是時不時出現打人、咬人的行為。媽媽擔心,女兒老是打人,將來可如何是好啊!
【調查】
3歲-6歲兒童中13.22%存在行為異常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曾調查1732名3歲—6歲的學齡前兒童,其中男童897人,女童835人。調查結果顯示,包括“攻擊性”、“交往不良”等指標,3-6歲的兒童總行為異常檢出率13.22%。
男童中,2%的3-5歲男童存在“攻擊性”;2.1%的6歲男童存在“攻擊性”。
女童中,6.8%的3-5歲女童存在“攻擊性”;4.3%的6歲女童存在“攻擊性”。
徐方忠認為,兒童存在攻擊性的欲望,或者罵人等攻擊性的語言,或者打人、扔東西等攻擊性行為,都應當視為“攻擊性”。
為什么有些學齡前兒童存在“攻擊性”?徐方忠分析,一個是遺傳因素,比如父母脾氣暴躁,子女往往也出現暴躁脾氣;另一個因素則是大人過分寵愛孩子導致。
【分析】
幼兒的攻擊性,很少有敵意
杭師大學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認為,像最大愿望打死媽媽的小靈,可能只是一種脫口而出的游戲,不是真的拿槍把人打死。
在幼兒園里,武建芬等人常�?吹�,比如一個小男孩會拿著一個塑料片或積木,對其他小朋友說:“我拿槍把你打死”。
6歲的孩子沒有強烈的是非觀念,他們的語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泄。比如小靈這樣說,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對媽媽的不滿意。
也有一種可能,孩子本來比較喜歡媽媽的,可能媽媽對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建議家長要對自身的管教方式要自省一下。
至于3歲彤彤的攻擊行為,武建芬認為,主要是家庭造成。彤彤咬人后,躲在一邊,從這些細節(jié)分析,她是一個膽小的小孩。出現咬人的行為,可能是她要保護自己,所以表現出咬人的行為。
3歲小孩不能充分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而用手和嘴等動作語言,能很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說,3歲小孩子的打人、咬人等行為,往往是為達到某種目標,很少具有敵意。
家長應當避免讓彤彤在沖突的環(huán)境下生活教育,如果在幼兒園,教師可以為彤彤多提供一份圖書、玩具等,避免咬人、打人等行為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類似行為時,家長和教師要學會用好玩的事情吸引她,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簡單的制止沒有效果。
越是出現這種打人、咬人行為的孩子,家長越要避免暴力。暴力的家長就會出現暴力的孩子,暴力有代際傳遞性。打,肯定是成人給孩子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對于這類學齡前的兒童,家長要引起注意,及時糾正,否則長期以往,則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學齡前兒童出現“攻擊性”,家長不要打罵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臨床中發(fā)現,大部分的年輕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知識比較欠缺,部分甚至存在空白,一旦孩子出現“攻擊性”等異常行為時,家長往往束手無策。
徐方忠建議,家長平時要學會科學教養(yǎng)學齡前兒童,不可過分寵愛孩子。寵溺過度的孩子,往往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長大后容易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對于孩子好的行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對于孩子出現攻擊性等差的行為,家長要采取一些懲罰措施,但避免打罵孩子。因為打罵孩子往往是家長自己在發(fā)脾氣,打罵過頭后,孩子可能不但不會改正錯誤行為,甚至可能變成一個不怕任何打罵的“皮小孩”。懲罰措施最好是能觸動孩子的心靈,才為有效。
也有兒童研究者認為,攻擊性是人的內在特性,每個人都有攻擊性。兒童在年齡小的時候,攻擊性可能表現為摔東西或踢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表現為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爭吵、打架等行為。
攻擊性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比如在征服外部環(huán)境的過程中努力獲得成功——這是人類發(fā)展所必需的。
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攻擊性能加以正確引導,就可以變?yōu)槿烁竦姆e極成分,如堅忍的性格、頑強的意志品質等。但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反而在一個冷漠或充滿暴力的家庭中被推波助瀾,這就可能發(fā)展為很危險的情況。
相關鏈接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攻擊是觀察學習的結果。由于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里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幢┝τ耙暤膬和菀壮霈F攻擊行為。如果兒童經�?幢┝τ耙暺�、武打片,玩暴力電子游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在偶然幾次的攻擊行為后,得到了“便宜”,嘗到了“好處”,其攻擊行為的欲望會有所增強。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贊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家長針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可以創(chuàng)造不利于攻擊行為的環(huán)境。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huán)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家長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家長必須注意自身修養(yǎng),不要因自己對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孩子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夫妻之間要避免爭吵打罵,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