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是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腎臟結構和功能障礙,如未能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發(fā)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最終形成尿毒癥。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藤田敏郎率領的研究小組注意到,糖尿病會給腎臟造成負擔,引發(fā)腎功能衰竭,而過量攝取鹽分,導致人體無法順利排出鈉也是引發(fā)慢性腎臟病的一個原因。
從2009年至2012年,研究小組以沒有患糖尿病的314名慢性腎臟病患者為對象,要求他們在約一年時間內每天服用依普利酮。一年后,患者尿樣中的蛋白質量減少了30%,腎功能得到了恢復。
依普利酮的藥物機制是干擾與醛固酮結合的受體蛋白發(fā)揮作用。而醛固酮是一種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于腎臟,進行鈉離子及水分的再吸收。研究人員認為,正是由于醛固酮受體被干擾后,有利于鈉的排出,才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腎功能得以恢復。
他們還發(fā)現(xiàn),糖尿病導致的慢性腎臟病也與醛固酮受體有關。研究人員計劃繼續(xù)開展臨床研究,弄清依普利酮對并發(fā)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效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