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時光流轉(zhuǎn),日月穿梭,千年大運河吟唱著一首源遠流長的歌。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chǎn)項目。中國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已有1600多年。由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道策劃的《行走大運河》大型采訪活動從德州一路南下,走臨清、過陽谷、穿行微山湖,泛舟臺兒莊,試圖解開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有關(guān)運河文化的“歷史密碼”。
9月19日起,齊魯網(wǎng)將同步推出《行走大運河》系列報道,從德州、臨清、聊城、陽谷、東平、南旺、濟寧、南陽、魚臺、臺兒莊等十地,通過記者的鏡頭、聲音詳解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臨清,有多少榮光可以重來
——《行走大運河》系列報道之二
元代會通河 記者 胡蒙 攝
元代會通河 記者 胡蒙 攝
臨清老城 記者 胡蒙 攝
山東廣播新聞頻道的記者探訪臨清 記者 胡蒙 攝
齊魯網(wǎng)濟南9月20日訊(直播山東記者 胡蒙 李靜 聊城臺 劉學(xué) 邵尚文)現(xiàn)在“京漂”、“北漂”是比較時髦的詞語,是指眾多的外地人在北京謀發(fā)展。其實臨清在明、清時候就已經(jīng)住滿了天南海北的“漂一代”,順著大運河,他們把臨清帶成了一個商業(yè)大都會?梢哉f,“臨清是一座漂來的城市。”日前,山東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頻道的記者來到臨清,探訪曾經(jīng)“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的運河重鎮(zhèn)。
繁華壓兩京 臨清鈔關(guān)居全國八大鈔關(guān)之首
驅(qū)車下高速公路進入臨清市區(qū),路兩旁略顯雜亂的建筑跟山東其他的縣城并無二致,很難想象,這里曾經(jīng)是“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的運河重鎮(zhèn)。
很早就仰慕臨清的大名,這里盛產(chǎn)貢磚,修建紫禁城用的磚都是來自這里;這里還走出張自忠、季羨林這樣的大人物。今天終于踏上這片古老并且曾經(jīng)輝煌的土地,也算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圓夢之旅”。
沿著臨清的后關(guān)街南行百米,就能看見一座古建筑,青磚灰瓦,朱紅大門,大門口北豎立著一座石碑----“運河鈔關(guān)”四個字鑲嵌在黑色的碑身上。走進鈔關(guān)儀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郁郁蔥蔥幾棵百年槐樹及兩幢磚瓦房,作為中國古代運河稅收機關(guān)的唯一典型遺存,這里的每一處碑刻、每一塊磚石都鐫刻著歷史的年輪。從1429年始建,這處古老的院落已經(jīng)有580多年的歷史。
臨清市博物館前館長馬魯奎:“整個的建筑是一個'不'字型,這是一個衙署,是中央派駐機構(gòu),名字應(yīng)該是戶部榷稅分司,鈔關(guān)是百姓對他的稱呼。”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