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美國重返伊拉克,加大了對自稱“伊斯蘭國”的“圣戰(zhàn)”組織的空中打擊。至少就眼下而言,伊拉克北部石油儲量豐富的庫爾德地區(qū)的首府埃爾比勒似乎是安全的,這個極端武裝已被逐出具有戰(zhàn)略重要性的摩蘇爾水壩。
同樣重要的是巴格達的政治變革。威權的什葉派總理努里·馬利基已同意放棄競逐第三個任期。接替他的海德爾·阿巴迪是一個務實的什葉派政治人物,被視為更能讓伊拉克的庫爾德和遜尼派少數族群接受。
在排擠掉馬利基的過程中,美國得到伊拉克什葉派高層宗教人士以及伊朗的支持。德黑蘭將繼續(xù)對什葉派政黨擁有最大影響力,但美國是唯一對伊拉克三大群體都有足夠影響力的國家。它必須以更大力度的外交干預來補充其至關重要的軍事作用。
文章稱,馬利基的教派主義議程,以及他將權力集中于總理辦公室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疏遠了遜尼派,并導致部族首領放任(即便沒有協(xié)助)ISIS的軍事行動。什葉派領導人的權力壟斷,還導致庫爾德人越來越懷疑他們在北部的半自治地盤應不應該留在伊拉克的版圖內。借ISIS推進之機,庫爾德武裝攻占了有爭議的石油重鎮(zhèn)基爾庫克,庫爾德領導人還呼吁舉行獨立公投。
不過,盡管馬利基的下臺是扭轉伊拉克解體趨勢的一個必要步驟,但他的繼任者仍面臨艱巨的任務。這位繼任者需要凝聚足夠共識,在短期內組成一個政府,然后在主要群體之間達成一項更為根本的契約,以確保國家的長期存續(xù)。
文章指出,伊拉克將不得不走向聯邦制,但尋求就擴大地方權力達成協(xié)議的努力,不能妨礙新政府的組成。伊拉克安全系統(tǒng)近年來已變成一件壓迫遜尼派的工具;改革這樣一個腐敗、教派主義的安全系統(tǒng),不可能在一夜間完成。解決庫爾德人與巴格達之間的石油糾紛也不會一蹴而就。
阿巴迪面對的最緊迫挑戰(zhàn)是,爭取讓遜尼派部族反對ISIS,同時阻止庫爾德人的獨立努力。這或許可以通過同意在美國指導下改革安全系統(tǒng)和承諾與庫爾德人展開更真誠的對話來實現。無論是遜尼派還是庫爾德人,都應給予新總理時間,而不是以自己的訴求為要挾,阻止新政府的組成。
為了加大要求各方達成妥協(xié)的壓力,美國應該爭取地區(qū)盟友如沙特阿拉伯(對遜尼派部族具有影響力)和土耳其(與庫爾德人發(fā)展了密切的經濟聯系)的支持。這些遜尼派國家應該認識到,它們也受到ISIS野蠻行徑的威脅。它們還必須認識到,只有在伊拉克的政治變得更加包容的情況下,美國的軍事支持才能有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