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拿著一瓶自來水,右手執(zhí)著一支海綿筆,以大地為紙,以清水為墨,寫出的字與毛筆字一樣遒勁有力,這項在山東德州老年人中逐漸火熱起來的活動叫做“地書”。如今,它已經成為公園、廣場里一道賞心悅目頗具文化韻味的風景。通過寫“地書”,老人們不但鍛煉了身體,也書寫著晚年的幸福生活。
10月13日上午8點30分,30多位老人從市區(qū)各地相約,來到運河經濟開發(fā)區(qū)的古運河風景區(qū)廣場,參加“地書”聯(lián)誼活動,以字會友慶祝重陽節(jié)。
30余位老人寫“地書”會友
10月13日上午8點30分,記者來到運河經濟開發(fā)區(qū)古運河風景區(qū)公園。從大門進去,就看見三十余位老人用一米多長的筆在地面上“揮毫潑墨”。與眾不同的是,老人們用的“毫”是海綿,“墨”是清水。
這些老人書寫的大多是優(yōu)美的詩詞,三十多人同時“揮毫撥墨”,場面很是壯觀。據(jù)了解,老人們每天都不約而同來到這里練習“地書”,鍛煉身體又切磋技術。
“寫好'地書'并不容易,它需要手、腳、頭并用,去領悟每個筆畫。老年人每日寫'地書',記憶力會得到鍛煉。”已經練習"地書"5年之久的杜延林說,由于練"地書"要默寫,平時要背誦許多詩詞與古文,現(xiàn)在他可在地上默寫上百首詩詞和十多篇古文。
李忠?guī)X是這次聯(lián)誼活動的倡導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在此寫“地書”的人基本是6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這次聯(lián)誼活動主要是以“書”會友歡度老人節(jié)。
節(jié)能環(huán)保,自制“毛筆”
今年64歲的付建志老人退休于教育系統(tǒng),一直練習“毛體”書法的他對“地書”情有獨鐘。他說:“練習‘地書’既省錢,還節(jié)能環(huán)保。”
說到練習“地書”的毛筆,付建志拿出自己練“地書”的一支筆向記者展示,他說“從外觀看寫‘地書’的海綿筆和普通毛筆沒什么區(qū)別,但我這支筆用的制作材料花不了5塊錢。一根PPC管子做筆桿,把海綿扎起來當筆尖,一支經久耐用的'地書'筆就做好了。”
“廣場上的大理石板面是用不完的紙,清水是用不完的墨,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秦向明今年66歲,他是鐵桿的“地書”愛好者。“只要有平整的石板就能寫,而且水寫在地上一會兒就干了,也不會影響環(huán)境,還很環(huán)保,這樣我走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寫,既練了書法,也鍛煉了身體。”低頭寫字的秦向明樂呵呵地說。“市場上有賣寫'地書'用的海綿筆,市場價不等,貴的可以買到70多塊錢,便宜的也得30塊錢。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自制海綿筆。”李忠?guī)X介紹說,因為"地書"既節(jié)儉還低碳環(huán)保,而且書寫時不用筆墨紙硯和案桌,越來越多的老人喜歡上"地書"活動。
4斤重“拖把筆”寫大字
在古運河風景區(qū)廣場,還有一位大家熟知的“元老級”人物,他就是72歲的左金岱老人。與其他老人用的海綿筆不同,左金岱用拖把自制了“毛筆”。“拖把吸水,而且彈性很好,能寫出字的韻味。”左金岱介紹說。
記者仔細看了看左金岱手中的拖把,筆桿長約1.5米,筆鋒大約30厘米,蘸上水后,重量足有4斤重,對普通人來說要想寫出漂亮的字,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左金岱經過一年時間的練習,終于摸索出“拖把筆”的“脾氣”,把它使喚得服服帖帖,輕重緩急橫豎自如。“現(xiàn)在只要天氣好,我基本都會來廣場寫字。”據(jù)左金岱介紹,如今他在廣場練“拖把書法”,拖把蘸水,要想寫多大就寫多大。在聊天過程中,左金岱用“拖把筆”寫下了“有德之州”幾個隸書大字,每個字占地約有3平方米。左金岱說:“寫大字,手、腳、腰和心、腦、氣都在運動,這既能鍛煉身體,還能陶冶情操,很適合我們老年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