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天津5月23日電(記者毛振華)始于去年8月的谷歌對摩托羅拉移動收購“長跑”畫上句號。在上周末獲得我國商務部有條件批準后,谷歌22日晚正式宣布完成對摩托羅拉移動收購。業(yè)界預測,隨著消費者對手機操作性要求的提高,“軟吃硬”將成為行業(yè)發(fā)展趨勢。
谷歌高管入主摩托羅拉移動
“作為一家早期大規(guī)模采用安卓操作系統(tǒng)的公司,摩托羅拉已成為谷歌極具價值的合作伙伴。”谷歌CEO拉里·佩奇在收購完成后的正式聲明中表示。
作為一個時代更迭的標志,摩托羅拉移動前任首席執(zhí)行官桑杰·賈已經辭職,取而代之的是谷歌元老、收購案的具體負責人丹尼斯·伍德西德。在摩托羅拉移動最大的生產工廠天津工廠,員工們已經收到丹尼斯·伍德西德等多位新入主高管的內部郵件。
在介紹新任掌門人時,拉里·佩奇說,他在建設團隊和負責谷歌大項目方面表現卓越,曾遠赴中東、非洲、東歐和俄羅斯開拓谷歌的業(yè)務。在美國區(qū)任職期間,他把谷歌在美國的營收從108億美元提高到現在的175億美元。
谷歌已就摩托羅拉移動的部分核心部門選擇新人選,業(yè)界推測,進一步的高管離職恐成必然。一位員工透露,中國公司方面包括品牌、人員等變化不會太大,主要變化可能在美國。
據摩托羅拉移動5月2日發(fā)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出貨量為890萬臺,其中智能手機出貨量為510萬部。有消息稱,蘋果今年一季度IPHONE銷量在3500萬臺左右,是摩托羅拉智能手機出貨量的近7倍。盡管今年一季度摩托羅拉凈營收接近3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但凈虧損為8600萬美元。
商務部有條件批準保障競爭公平
根據我國反壟斷法,如果上一會計年度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的中國境內營業(yè)額分別超過4億元人民幣,雙方全球營業(yè)額合計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擬議交易必須接受反壟斷審查。去年9月,商務部收到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經營者集中申報,并于當年11月正式立案。歷經初步審查、進一步審查以及進一步審查延長期,最終得到反壟斷監(jiān)管批準。
中投顧問IT行業(yè)研究員王寧遠認為,商務部批準這一交易的限制條件要求,谷歌五年內需保持安卓平臺的免費和開放,以及“以非歧視的方式對待所有原始設備制造商”,這與目前國內大部分智能手機廠商都采用開源的安卓系統(tǒng)有關!皣鴥戎行S商出于成本等考慮選擇使用安卓系統(tǒng),如果不對谷歌加以限制,讓其既當教練又當運動員,這是顯失公平的。”
商務部公告中指出,2011年第四季度,僅谷歌開發(fā)的安卓系統(tǒng)就占據73.99%中國市場份額,此外諾基亞的塞班系統(tǒng)占12.53%,蘋果的ios占10.67%,三者合計占據97.19%的中國市場份額。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的蘇華表示,谷歌對安卓的態(tài)度將關系到大部分國內手機廠商的命運。
歐委會在反壟斷審核期間曾指出,此次交易真正的封鎖效應只會影響到下游市場上的小制造商。王寧遠說,華為、中興、小米等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在研發(fā)、制造上均無法與大廠商相提并論,他們對安卓系統(tǒng)的依賴性強,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商務部的條件限制是對公平競爭的有力保障,為我國移動互聯市場的反壟斷監(jiān)管爭取了籌碼和空間。如果五年后安卓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tǒng)市場上繼續(xù)一家獨大,我國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可以根據谷歌的行為采取相應措施!碧K華表示。
“軟吃硬”漸成行業(yè)趨勢
在谷歌與摩托羅拉聯姻同時,微軟與諾基亞的聯合也在推陳出新,再加上蘋果在軟件及硬件方面的優(yōu)勢,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向記者表示,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可以一次性解決專利難題,摩托羅拉的專利儲備至少足夠應付蘋果。另外,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后,谷歌在保持Android系統(tǒng)開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軟硬兼施”進一步縮短與蘋果的技術差距以及拉大與微軟的距離。
“蘋果的生態(tài)日益完善,從iPhone、iPAD、PC到AppleTV等,蘋果已經形成未來家庭網絡的雛形,如果谷歌依然固守安卓,未來很難與蘋果競爭!蓖跗G輝稱。
艾瑞咨詢首席分析師曹軍波指出,谷歌此次巨資收購有助于其對抗蘋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挑戰(zhàn),兩者的競爭將進一步升級。
此前谷歌也曾推出過手機,但在市場上終未形成太大波瀾。借助摩托羅拉的專利及硬件制造優(yōu)勢,谷歌可將自己對于手機業(yè)務的設想付諸實踐。更具誘惑的是,平板電腦市場也已經打開,谷歌通過不斷優(yōu)化升級軟件系統(tǒng),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領域與蘋果形成對抗。
“正如同大多數行業(yè)一樣,最終是兩個強有力競爭對手之間的較量,它們將把第三名遠遠甩開!币晃粯I(yè)內人士感嘆。
智能手機消費者對操控性的要求日益提升,如果硬件廠商不能把握住市場的脈搏,更多“軟吃硬”的案例還將繼續(xù)上演。
作者:毛振華 (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